宁陵县滨河大道绿色长廊 吕忠箱 摄
游人体验采摘乐趣 宁陵县摄影家协会 供图
宁陵酥梨硕果累累 韩玉东 摄
直播销售助农增收 徐硕 摄
宁陵县花生种植基地 李乐 摄
阳驿镇葡萄大棚 李乐 摄
宁陵县迎宾公园北园 徐硕 摄
□李燕陈炫羽华梓淦
阳春三月,宁陵大地万亩梨花竞相绽放,如雪似海的梨花与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交相辉映。2025年,宁陵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工作。该县以石桥镇、逻岗镇、阳驿镇3个镇85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38.5平方公里,人口16.5万人)为先导区,构建“一核两区”发展格局——以和美乡村综合引领核心为驱动,宜居宜业融合发展区和产业兴旺样板区协同推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在这里,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乡村建设擦亮振兴底色,文化浸润凝聚乡愁乡魂。一幅“梨花带雨润沃土、产兴业旺惠民生”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梨乡大地生动铺展。
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
“将梨树架面控制在1.8—2.0米的高度,既能实现站立式作业,又能确保树体通风透光,最终产出果形标准、品质优良的高商品率梨果。”3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深入宁陵县梨园基地,手把手指导果农运用平棚架栽培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正是宁陵县响应“千万工程”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宁陵县被誉为“中国酥梨之乡”,拥有700多年的酥梨栽培历史。这里的酥梨早在明孝宗弘治年间就被钦定为皇室贡品。如今,这个古老的梨乡焕发新生机,全县梨树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65万吨,总产值近20亿元,产业规模居河南省首位。全县有6万余人从事梨产业相关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陵至今仍保存着珍贵的古梨树资源,包括清道光年间栽植的300亩古梨园和民国时期留下的2000余亩老梨园,这些活态文化遗产见证着宁陵梨产业的悠久历史与发展脉络。
“近年来,宁陵县着力打造现代化梨产业全链条体系,建成集科研、生产、储运、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宁陵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其中,145亩梨试验站引进新品种150余个、示范新技术40余项;1.46万平方米冷链物流中心配备智能分拣系统,年处理鲜果能力达万吨级;4.5万平方米交易中心创新设立电商直播基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为宁陵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流程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酥梨不仅是水果,还可以是零食、饮品,甚至是文创产品。”在石桥镇孙迁村,河南小梨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敏说。2022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孙迁村建设了酥梨省级现代化产业园,通过项目扶持,投资2000余万元引进了先进的小碗炖梨,梨膏、梨棒棒糖、梨软糖等生产线,每天可消化10万公斤鲜梨。
宁陵酥梨的品牌价值正在不断提升。2023年,宁陵黄河故道古梨园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宁陵酥梨”同时入选全国梨产业十佳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宁陵黄河故道古梨园入选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金顶谢花酥梨跻身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宁陵酥梨种植加工入选河南省第二批区域人力资源品牌。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宁陵县素有“中原硒都”之称,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土壤中富含硒、地下水富含锶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功能农业种植花生,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富民产业。
在逻岗镇,富硒花生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黄金产业”。依托沙质土壤和丰富光照,该镇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年产量高达4000万公斤。种植的黑花生、珍珠花生等特色品种因富含蛋白质、硒等微量元素,畅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围绕花生产业,逻岗镇构建了从种植、收购、加工到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全镇64家加工厂年交易额达6亿元,带动就业8000余人。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模式,该镇持续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并积极推动花生一体化生产示范园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效应。
“从花生收购、筛选,到榨油、种子加工、食品生产,再到花生壳、花生粕的综合利用,逻岗镇已形成一条完整的花生产业链。”该镇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该镇围绕产业集聚开展招商引资,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积极推进花生一体化生产示范园项目落地,打造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镇政府定期组织花生种植培训与观摩活动,邀请专家围绕花生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讲解,提升农户种植水平,促进花生增产增收。
阳驿镇以“葡萄之乡”闻名,8000多座温棚、2万亩葡萄基地铺就了农民的致富路。阳光玫瑰、夏黑等高附加值品种亩均效益最高达9万元,带动3000余户种植户增收,吸纳6000多人就业。这一甜蜜产业的成功,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当地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无公害设施葡萄基地,阳驿镇依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东综合试验站,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了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成功获评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乡村建设擦亮振兴底色
3月20日中午,阳驿镇群众李兰芝拧开厨房里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现在家里通上了自来水,安全又方便。”她一边洗菜一边笑着说。
近年来,宁陵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先后编制了《宁陵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宁陵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规划》等系列文件,构建了科学完善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推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2023年初,宁陵县农村供水系统整体移交葛天水务投资集团统一管理,通过资源整合建成26处农村集中供水厂站,实现364个行政村自来水全覆盖,惠及农村人口63.76万人。
“我们在切实保障供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葛天水务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宁陵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农村供水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供水标准化,打通了农村供水的“最后一米”。
在华堡镇柿子王村,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路打通后方便多了,现在村里人到镇里办事都走这条路!”村民刘济亮指着村口新修的路说。
乡村振兴,基础先行。宁陵县以“村村通”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同时,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环境更加整洁。
文化浸润凝聚乡愁乡魂
3月25日,走进孙迁村,一幅生态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这里一户一特色,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有彩色墙绘,精巧别致、风格各异;一路一风景,6条村道、32个胡同都有一个主题,特色鲜明、别有韵味……
孙迁村将“看得见山水”的美丽风景线、“记得住乡愁”的民生致富线和“留得住乡情”的文化文明线有机交融,把村庄作为景点来整体打造,以文化振兴为引领,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该村还先后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摄影大赛作品展、书画精品展、文艺志愿服务公益辅导等,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大节日层出不穷,小活动接连不断。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在全县农村开展民俗文艺演出、点梨花大赛、自驾游、农事采摘、梨果争霸赛、农耕研学、书画比赛、图书展销等特色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宁陵的知名度。
该县积极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推动全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葛天文化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最具特色文化旅游生态县”“中国最佳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等知名品牌,宁陵县建有旅游资源单体150个,并从中优选出体现酥梨文化、葛天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的精品,精心打造旅游发展的核心元素,全面擦亮“花”“天”“酒”“地”四张名片。
以“醉梨园”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为引领,宁陵县系统挖掘宁陵的华夏早期乐舞和农耕文化资源,以万顷梨园为平台积极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游,建成了皇家梨园、贵妃园、御景园、百年梨树王、金顶阁、梨园六亭、梨花小镇等经典特色景点,形成了“春赏花、夏乘荫、秋品果、冬观枝”的四季美景,吸引周边县区以及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摘果。以梨为媒,融经贸洽谈、旅游观光、踏春赏花、梨园采摘、梨王争霸等活动为一体,接待游客数量连年增长,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梨乡大地,宁陵县以特色产业为笔、乡村建设为墨、文化浸润为彩,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绚丽画卷。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力,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新的生机;文化浸润的不断深入,凝聚起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未来,宁陵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辉煌,为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宝贵的“宁陵经验”,奏响新时代乡村繁荣发展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