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锐在电缆隧道里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罗浩摄
□本报通讯员韩彦平坦
8月15日,位于地下30多米深的220千伏红旗变电缆隧道内,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班班长白永锐带着班组成员正一米一米地检查电缆运行状况,确保高温高负荷期间城市供电安全。
“注意检测电缆接头部分的温度,每一个接地箱都要仔细检查。”白永锐一边做记录一边交代工作要点。
这条位于郑州市核心区的电缆隧道建成于2016年,它连接的220千伏红旗变电站位于金水区文博西路与农科路交叉口东北角,是郑州电网合理布局的重要一环。郑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红旗变电缆隧道建成投运后,有效缓解了220千伏柳林、凤凰和大桥变电站供电压力,为丰庆、群英、省府等众多110千伏变电站提供了电源支撑,极大改善了郑州电网网架结构;满足周边金水万达、蓝堡湾、英地天骄华庭、建业凯旋广场等众多用户的负荷接入需求,建成后直接释放限报容量21.3万千伏安,相当于2.1万户普通居民家庭用电电器同时使用到最大功率。
近期,郑州地区连续高温,附近密集的居民小区和商业中心用电量激增,红旗变电缆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郑州市第一条采用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与地铁、自来水等地下管网有多处交会,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隧道之一。”白永锐边说边擦去顺着安全帽檐淌下的汗水。“夏季地下电缆隧道温度比地面要低,但空气湿度很大,虽然有通风口,但空气流动比较缓慢,走一会儿就觉得闷得慌。”他说,这条隧道电缆出口分布密度较小,从220千伏红旗变电站到220千伏果岭变电站这一段就有6.9公里,一趟巡视下来需要近4个小时。
随着电缆入地的推进,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好,居民用电可靠性也不断提升。如今,933公里电缆、316公里的电缆通道编织成郑州市区的地下电力“生命网”,这也是河南各地规模最大的电力电缆系统。今年夏季,白永锐和同事们足迹踏遍了郑州地下电缆隧道的每个角落,用脚步丈量着郑州地下一条条“能源动脉”,守护着这张城市“能源网”的健康运行。
“电缆供电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一旦出现问题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加强巡视和隐患排查,全力以赴防患于未然。”聊起电缆,白永锐变得滔滔不绝。“大家可能觉得电缆都是埋在地下的,其实不然,受环境影响,部分电缆通道和终端设备也会建设在地面上。”他介绍,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电缆通道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他们的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无人机、潜水机器人、特高频检测仪等高科技装备都能大幅度提高电缆故障的处理能力。
据悉,郑州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电缆隧道在线监测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平台融入隧道地图、环境监控、温度监测、门禁管理、应急通信、巡检机器人、热成像等功能,实时监控电缆及隧道状态,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目前在线监测系统已覆盖市区80%的电缆隧道,预计今年年底全线覆盖,届时电缆运行将更可靠。”白永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