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遗址博物院试开放 带你走进“最早的郑州”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一角 郑州市文物局供图


展品


复原的不同时代城墙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外景



博物院内部展览的部分文物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一角郑州市文物局供图


商代都城文明展图片来自郑州发布


展品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瑞朝文白周峰摄影

  夕阳西下,东大街上,土黄色的城墙,与冬日暖阳交相辉映。墙下的商都遗址公园内,又一座文化地标面向民众开放。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这座讲述早商文化的专题遗址博物馆,以其多元化的声光电技术、商代的生活的高度复原和琳琅满目的文物,给大家创造一个深入了解早商历史和郑州商城的空间。

  12月19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试开放。博物院以郑州商城七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为基础,全面展示郑州商城的发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六个展厅,序厅、沙盘厅、三个主题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每天上下午,这里都会各安排两场义务讲解,为广大前来游玩的市民服务。

  建筑

  位于商都遗址公园内建筑为几何造型,与城垣紧密结合

  郑州文庙对面,是商都遗址公园,东大街从两者之间穿过。南北两段城墙,土黄色的梯形模样,在东大街附近断续。

  站在城墙的缺口,向西南方向望去,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赫然在目。舒缓的线条,浅淡的颜色,和遗址公园的格调融为一体。

  博物院的建筑创意,根植于商文明,表达出的是将厚重的外表剥落后,呈现出的商代文明“金玉共振”“如珠如玉”的文化内涵。建筑外观为抽象的几何造型,是古文明的天然属性,再加以斜面、斜线元素,创造出破土而出的气势。

  博物院外层的墙面,则隐喻着考古学中的地层。内部的平面布局,则借鉴探方的平面形式和工作方法,“广场式”的中庭空间,有机将各个功能区进行联系和分割。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建筑整体与城垣紧密结合,融入商城遗址公园之中,体现出了当代遗址博物馆的专业性、公众性和开放性。

  亮点

  早商王朝大型复原沙盘在投影下还原3600年前的城市格局

  12月19日下午,阳光温暖,游人慵懒。正在商都遗址公园内游玩的市民,被开门迎客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所吸引,纷纷自发走入这个新展馆,先睹为快。

  3600年前的商城,是如何布局的?商城废弃后,历代的城垣又是怎么构造的?高大广阔的城垣,当初是如何打造的?早商时期的郑州人,当时的居住条件怎样,饮水问题怎么解决,污水问题怎么解决?

  从序厅开始,按照顺序,依次走进沙盘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对早商时期的郑州,认识会越来越深刻。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上述人士说,展示早商王都布局规划的大型复原沙盘,结合数字投影的展示形式,直观呈现郑州商代都城的整体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主题展厅内可以看到以商代城墙夯层为背景展示的各种大型场景复原,如筑城场景、铸铜场景、大型宫殿、给排水设施等再次生动展现王都的恢宏气势。更有丰富的出土器物,展现出商代王室贵族和城市平民的社会生活。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展厅里器物种类与器型组合较为丰富。其中张寨南街窖藏坑出土的杜岭方鼎(复制品)、郑州商城遗址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尊、望京楼遗址发现的铜钺等精品文物也都一一亮相。郑州八景的动态展示,再现了曾经郑州的秀丽风光、人文盛景,揭示出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

  服务

  每天提供四场免费讲解停车场还在建设之中

  2021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郑州商城遗址榜上有名。3600年前的郑州,是商王朝开国之王成汤的亳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商文明在这里形成与发展起来。

  郑州商代都城是公认的商代早期王朝都城,它代表的商文明,集合了国家、城市、青铜器、文字四个文明要素,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试运行,无异于给郑州市区又增加了一座文化地标。

  根据介绍,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展厅面积5500平方米,主要以展现商都历史文明为核心,突出展示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文物、遗迹复原、考古研究等内容。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每天将组织四场义务讲解活动。其中,上午的时间为9时30分和10时30分,下午的时间为2时和3时。届时,将有专业的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市民义务详细讲解商都遗址博物院的诸多细节。

  和其它的博物馆一样,每周一,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将暂停向公众开放。不过,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今天,也就是博物院试运行的第一个周一,博物院将正常对民众开放。

  需要注意的是,因展馆位于公园之中,是市民休闲娱乐之地,日常人流量较大,而停车场正在建设之中,停车略有不便,因此建议前来参观的游客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地位

  商代都城遗址超25平方公里奠定中国古代都城基本规制

  黄河之畔,天地之中,3600年前的郑州,是商王朝开国之王成汤的亳都。几千年的历史风烟,将曾经繁盛的早商都城,深埋于地下,仅有几段城墙,残留在现代的都市之中,讲述着那段峥嵘的时光。

  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后,建都于亳。1950年秋,韩维周先生首次在二里岗、南关外一带发现大量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从此揭开了这座早商王都的神秘面纱。之后,以安金槐先生为首的考古工作者对郑州商代都城进行考古发掘。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郑州商代都城即是汤都所在地。

  商代都城遗址以郑州老城为中心,分布总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有宫殿区、贵族和平民的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区,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建筑规模宏大、规制有序和社会功能完善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它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是古代中国王朝都城典制的开创之地。

  揭秘

  不同外来人群汇聚于早商都城上层吃肉、平民吃粟黍

  3600年前的郑州,其人员构成是怎样的?贵族和平民都居住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都能找到答案。

  前段时间,郑州入选全国十大人口净流入城市。而在3600年前的早商时期,郑州地区也汇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当时,郑州商代都城内汇聚了四方人群,考古发掘表明,都城营建之初,除本地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外,还包括来自北方、东方、南方的外来文化因素。这些多元的考古学文化正是不同外来人群汇聚在此的反映。

  郑州商代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人口云集,除了商王室和贵族,还居住着众多中小贵族、平民、手工业者等。为强化统治权威,商王朝统治者在城市功能布局上划定了不同人群在城中的居住和活动空间,王室贵族居住在内城,平民居住在内城和外城之间的区域。

  当时的平民,从事的日常劳作包括农业生产、狩猎采集、建筑营造等,这些都是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保障都城的物质供给,奠定城市与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郑州商代都城内,除了社会上层贵族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肉食资源,绝大多数城市平民的日常主食仍以粟、黍为主。根据出土陶质炊器的形态特征,其加工食物的方式也以蒸、煮为主。

  区别

  王公贵族住大型夯土建筑平民为半地穴和地面式连间建筑

  当时的王公贵族和一般平民,居住条件可谓是天壤之别。

  据了解,郑州商代都城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内城北部中央至东北部一带,共发现数十座面积大小不等的夯土基址。郑州商代都城的内城,则是宫殿建筑集中分布的区域。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商代都邑内的宫殿建筑形式多样,而由廊庑、主殿组成的“四合院”建筑是最主要的一种宫殿建筑类型。

  与王室贵族的大型夯土建筑相比,平民居住空间狭小且简陋。目前发现的平民房屋建筑分布于手工业作坊区,多为半地穴和地面式连间建筑。

  进展

  今年商城东城垣内又发现商代至明清灰坑、水井、沟渠、夯土

  郑州商代都城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还会有更多的秘密,被发现,被解读,被公之于众。

  3600年前的郑州商代都城,外郭墙依外围地势而建,外郭城墙的夯层、筑法、夯窝、土色等,与内城墙的基本相同,二者的修筑时代大体相当。但是,目前仍难断定外郭城是闭合的。

  一般都认为,郑州商代都城的东北方向比较低洼,有的地方古代还分布着沼泽,外郭城和这些沼泽洼地一起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12月17日至18日,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南阳召开。针对郑州商城考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吴艺涵作了《郑州商城东城垣内侧环境整治项目2021年度发掘收获》的报告。

  郑州商城东城垣内侧环境整治项目位于郑州市管城区东大街与城东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在郑州文庙和郑州商城内城东垣之间。为支持商都历史文化区东城垣内侧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开展了持续的配合性考古发掘。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度发掘面积为6000平方米。主要集中于项目区域的中部和南部,清理出商代至明清时期的灰坑、水井、沟渠、夯土等遗迹。

  主要收获有商代时期的遗迹有大型沟渠G31和以H407、H1067为代表的长方形灰坑,战国时期的遗迹有直接利用G31的沟渠G30,隋唐时期的发现有三条夯土带和铸造遗迹,明清时期的发现主要是北部的大型淤积坑。

  上述的这些发现年代序列完整,为研究郑州商城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最新的材料。


2021年12月20日07:42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责任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