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变迁记:宿舍从“工棚”到“公寓”,从肩挑手扛到智慧工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陈振兴

  12月12日傍晚,背着鼓囊囊的行李包,宋文阳挂断给家人报平安的电话后,推开了新乡市平原新区碧桂园凤凰湾项目部宿舍的门。

  这是他到新乡的第一天,南京工地的活儿结束了,离春节还有俩月,想再干一段时间,就来投奔在凤凰湾项目做泥瓦工的朋友王胜利。

  宿舍是6人间,空调、24小时热水一应俱全,床上铺盖的都是项目发放的崭新被褥。看着整洁的宿舍陈设,宋文阳靠着墙坐下了,手里还摆弄着一只老旧脱漆的红色戏曲机。

  与这个经历过岁月洗礼的红色戏曲机一样,宋文阳也做了30多年建筑工人。他和大多数工人一样,靠进城务工的收入成家生子、养活子女成人,也见证了房地产工地员工宿舍由工棚到公寓,工人干活从肩挑手扛,到智慧工地的变迁。

  他们不知道的是,工地变化只是一个缩影,更大的变化是在中国城镇化突飞猛进中,各建筑企业顺应趋势,坚持创新,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

  曾经住在水泥地,如今宿舍是公寓

  (工地项目部干净整洁的员工宿舍,配备空调、热水,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员工宿舍的标配)

  宋文阳最早是1983年外出务工的,那时候还他还只有18岁,跟着同乡去了北京的工地,搬砖砌墙,一个月30块钱。

  那时候正是进城务工的起步阶段,随着铁路、公路、城市建设大规模的推进,进城务工者开始增多。后来,一部《外来妹》火遍大江南北,也让外出打工者这一新兴群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打工潮”开始兴起。外出打工,既是人们为了改变个人生活而做出的努力,也是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1983年,央视举行了首届春晚,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30周年。宋文阳记得清楚,因为春晚那天,他和工友们一起值夜班施工,而项目经理提前离场时说要赶着回家看春晚去了。那时候18岁的宋文阳认为电视机离自己很遥远、春晚离自己更遥远,比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家乡河南南阳更遥远。

  宋文阳回忆,当时很多工地的宿舍是就地取材的工棚。竹子、木材是最好的原材料,木材、竹竿做梁柱,竹篙砌墙皮,油毡加竹叶做屋顶。那时候的宋文阳和其他工友们一起加班加点赶施工进度,有时候干脆睡在建筑大楼的水泥地上。拖一块工地上的木板垫着,铺上被褥,冬天为了御寒把带来的衣服全都盖上,夏天为了防虫用竹竿吊起蚊帐。洗漱用品就放在地上,早上抹一把脸就开工了.

  条件虽然差,但是收入也比在家种地多。也正是靠打工挣来的钱,经村里媒人介绍牵线,宋文阳娶妻,生了一儿一女。

  “大概是在1993年左右,孩子妈妈带着我当时六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一起来工地看我,那个时候的住宿条件好了一些,但空调热水是没有的,洗澡也还是很奢侈的事情,更别提看电视了。但工资还行,从几十块钱涨到了几百块钱一个月。”宋文阳说。

  现如今,在凤凰湾工地的项目部里,每天下了工通过电视看新闻、看娱乐节目已经成为了“标配”,宋文阳说,“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

  从肩挑手扛到智慧工地

  改变的不仅仅是住宿环境,更大的变化体现在施工的方式和工具上。

  宋文阳说,以前的工地条件可远远比不上现在。1983年刚到工地时做的是最掏力的工种:拌灰。一次灌注十多方混凝土需要提前几天做好分工安排,一人上水,两人上水泥,四人上砂子,六人上石子,十人负责拌灰,全靠人工。

  “十多方混凝土,我们从早忙到晚,双手磨出数不清的水泡泡,手套都脱不下来。”

  再说以前的脚手架,那都是血汗的教训,时时刻刻考验着工人的胆量和细心。脚手架是竹子搭建的,靠铁丝绑扎层层搭起,一栋楼需要的竹子堆积如山。

  “以前得二十多人专门负责搭脚手架。架竹子,绑铁丝,立杆竖不直就上不了人,怕发生意外。竹签毛刺也经常插手上、脚上,疼得受不了。我有一次被毛刺扎破手,化脓,手掌肿得像馒头那么大,现在看见竹子都发怵。”

  后来,耙叉已被现代化的搅拌机所淹埋,拌灰这个术语也已被打灰所取代。工地上的现代化搅拌站巍巍屹立,配合比计算机控制,上水、上水泥都是内部管道输送,不需要人工,装载机往拌机口里运填砂子、石子,一小时就可以打灰几十方。

  而竹子脚手架也被光面洁净的钢管结构组合体所取代,竹子脚手架已经走入了尘封的记忆。现在脚手架经过荷载检算,钢管与钢管交口都是盘扣,搭设时卡口对准,插口对上,一拉一按,即刻连为一体,横平竖直,不仅承载力是竹子脚手架千百倍,而且彰显建筑之美,映衬着的现代文明。

  不仅是打灰和脚手架,弯弓铁臂的钢锯也已经成为了工地的稀罕物,现场锯钢筋声已被隆隆的机械切割声所代替。施工现场一台钢筋切割机,三位员工操作,一天切割钢筋十多吨,大拇指粗的钢筋往操作台刀口下一放,如同切韭菜,嗑吧清脆一声,半秒不到,钢筋就被切断了,且切口平整。

  工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也越来越智能,超出大家的想象。以前脏乱差,现在很整洁,之前全靠人工,到后来逐步开始用设备,再到现在智慧化越来越普及,甚至可以做到“穿着西装进工地“了。宋文阳所在的碧桂园凤凰湾的工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工地负责人张宝表示:“杂乱无章、尘土飞扬、危险频发对于工友们来说,这已经是建筑工地的过去式!而现在,除了打灰、脚手架、锯钢筋等工艺上的进步之外,“ 互联网 +” 走进工地,技术智慧让建筑更时尚、让施工更快捷、让工友更安全。实际上,“互联网 +” 已深刻改变了传统建筑工地的模样。“

  (控尘智能管控系统)

  步入建设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节节高耸的楼宇整齐划一地身着绿色的“外衣”。洁净的施工现场,高擎巨臂的塔吊,醒目的企业标识和标语。还有实名制(门禁)系统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系统、塔吊可视化系统、移动通讯网络技术等也都投入使用。

  这些“高科技”已成工地的标配。同是碧桂园的郑州名门时代城项目,有一套“控尘智能管控系统”。这套智能管控系统拥有“十八般武艺”:24h在线、车辆冲洗监控、施工现场监控、捕捉环境参数、自动喷淋等。项目技术团队依托 “大数据平台 ”,将现场质量、安全问题在模型上进行定位与追踪,实现了各专业及系统的协同工作与信息共享,搭建了集成质量安全、形象进度、模型浏览、信息平台矩阵,并通过协同应用,利用新技术新技术实现现场与数据平台无缝衔接,提升施工效率。

  (智能四维洗车棚正在工作)

  (扬尘在线监测仪能保证工地的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

  (碧桂园时代城项目的智慧系统也对接政府智慧工地建设监管、扬尘管控平台,主动接受政府统一管控和监管)

  曾经,“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是建设者们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尽管建设者们依旧避免不了风吹日晒早起晚归,但工作生活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建设的参与者

  (如今的工地早已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脏乱差”,而且越来越现代化、智能化)

  工地的进化,只是城镇化的一个缩影。

  以宋文阳、王胜利所在的凤凰湾项目为例,之前只是新乡市的一个乡镇,后来经过政府规划,目前凤凰湾所在平原示范区规划面积约188平方公里,西起107国道两侧,东至京港澳高速,与原阳县城接壤,南起黄河,北至新乡县交界,核心起步区约50平方公里,功能地位是一城四片区,即主城片区、产业片区、原武片区、教育及农业科研片区。

  其中,主城片区是平原示范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贸、景观中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凤凰湾项目便处于滨湖大道与昆仑山路交汇处东北角,到今年,平原示范区人口规模达到了50万人,成为了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商贸与物流中心,发展成为了汇聚高端居住人群及高新技术人才的宜商、宜居的美好生态新区。

  从无到有,宋文阳是一个工地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工友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将一片乡镇建设成为了宜商、宜居的美好生态新区。

  宋文阳说,自己的付出也有回报。通过在工地几十年的辛劳,供应一双儿女读完了大学。现在儿子一家定居武汉,刚刚晋升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女儿在西安一家物业公司做运营。孩子们从小村庄里走了出来,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他感到很欣慰也很骄傲。用村里人的话来说就是孩子坐进了办公室,不用再从事风吹日晒的体力劳动了。

  拉起家常,一旁的王胜利也打开了话匣子。

  王胜利今年57岁,是宋文阳的同乡和邻居,从小一起长大。到今年,已经是他在凤凰湾项目的第三个年头了,是名副其实的老工人了。这里也是王胜利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个落脚地。

  爱人年轻时生了一场大病,家里为治病欠了一屁股债,两个儿子出门学瓦匠和木工,女儿在外地打工。十多亩的苞米地,苞米几毛钱一斤,除去种子、化肥等成本,剩不下几个钱。

  庄里的男人们都进城打工了,回来告诉他,新乡有个好项目,环境不艰苦,还能挣到钱。他卖了家里的土房,还上一部分债,揣着几十块钱,收拾几件衣裳来了碧桂园凤凰湾。

  初来乍到时的王胜利立即被项目的员工关怀所感动了。

  “没想到我一个泥瓦匠打工也能有这么好的条件。”

  “项目上夏季有降暑绿豆汤,定期发西瓜,藿香正气水,毛巾,洗衣液。还联系医院来工地给我们做定期体检,工资卡是统一办的民工工资卡,福利多,冬天加班还会给准备泡面。”

  “每间宿舍冷暖空调,集体封闭餐厅,24小时都有热水,还开设了阅读室,给我们这些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定期做培训,教我们工地安全的知识。”

  这些福利,宋文阳说跟1983年刚外出打工时相比,简直不可想象。他不知道的是,正是在中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工人、每一个建筑企业共同努力才带来了这些改变。他们应该享受到时代进步带来的福利。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宋文阳说。

2020年12月23日14:46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