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工作人员证件。本报资料图片
5月11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主题庆祝活动,迎接“5·12”国际护士节的到来。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本报记者曹萍王平
5月11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庆祝国际护士节的演出现场,一出情景剧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我哪儿也没去过,再不让我走我就投诉了!”台上一位40多岁的“病人”拍着桌子大发雷霆,而一旁的医生护士态度坚决,一定要问个明白。台下人群中很多护士看得眼圈泛红,这其中就有急诊科护士长边丽,因为这正是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在发热门诊亲身经历的事情。
“当时这个病人只有咳嗽,并不发烧,护士询问了好几遍,他都说哪儿也没去过。”边丽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但病人的肺部CT显示高度疑似新冠肺炎,再三追问,病人仍然坚持,而且情绪特别激动。“都是为他好,还冲着我们发火,当时也感觉挺委屈的。”边丽回忆。在反复劝说下,病人才说出了自己之前的出国经历,最终被确诊。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各个医院的发热门诊成了阻击“战火蔓延”的第一道防线,他们和预检分诊的护士都像“哨兵”一样,时刻保持警惕。
“挂号、办卡、流调询问、采集标本、转运标本、陪同检查,从病人踏入发热门诊,护士就成了‘贴身保镖’,工作琐碎而繁重。”边丽笑着说。
因为频繁消毒,空气中残留的消毒剂让很多护士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症状,集体“拉肚子”;边丽直到现在还有严重过敏、心律失常等症状。节目演完了,边丽擦擦眼角的泪滴,“我们只是为了不漏掉一个病人。”
“边丽”们在发热门诊守好医院的“大门”,在机场,同样有来自各个医院的“白衣天使”守护城市的“大门”,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护士韩艳红就是其中的一员。
驻守新郑国际机场20多天,白天韩艳红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认真排查每一位入境旅客,耐心讲解、仔细询问、规范采集标本;晚上,她反复翻看采样流程与注意事项,与队员们商量怎样才能让咽拭子采集更舒适。
一位60多岁的老人抱着3岁的孙子来到韩艳红的排查点,在进行常规咽拭子采集时,孩子哭闹着不配合,老人皱起了眉头。她迅速找来一个玩具,蹲下身子送给孩子,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在她和队友的耐心劝说和示范下,小家伙终于模仿着张开了嘴巴,韩艳红迅速完成了采集操作。老人的眉头舒展开来,连声致谢。
像这样暖心的瞬间还有很多。一位满脸疲惫的中年男士略带歉意地说:“坐了20多个小时的飞机,没洗脸、没刷牙,一会儿我张嘴检查,你们多担待啊。”
排查结束后,护士给他换了新的手套和口罩,这名男士深深地鞠了一躬。
如今,回到工作岗位的韩艳红报名参加了医学英语培训班。她期待在今后的国际护理交流中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