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发现最早的“国家粮仓” 存满粮食够7万人吃一年

  洛阳偃师商城遗址作为夏商文化的界标,同时又被认为是商朝最早建立的城市遗址。那么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如何保证粮食供给,这些粮食都如何存放呢?近日,偃师商城遗址内一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基址群被考古人员发现,商代“国家粮仓”重见天日。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陈国梁介绍说,今年2月开始,考古队对小城西北部进行了新一轮的勘探时,发现了多处圆形建筑基址,“从西向东共有8列分布,每列5个到1个不等,排列整齐有序,已经探明的共有23个”。

  自10月开始,考古人员着重对小城西北部建筑基址区东北角和西北角的两个圆形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这些圆形建筑基址直径接近10米。个别基址的“圆心”中有一个粗大的中心柱,直径约30厘米,周边还分布有不规律的小柱洞。

  陈国梁介绍,这些圆形基址被“十”字柱槽隔为大小差不多的四个部分,“这与隋唐洛阳城的含嘉仓、回洛仓底部的结构十分相似”。结合偃师商城本身的功能分区,加上山西东下冯遗址极其类似的圆形建筑基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内和这里十分类似的粮仓构造,“综合这些因素来考虑,这些圆形基址我们初步推断应该是偃师商城的粮仓,也叫作囷(qūn)仓。而这一块区域可以看做是整个商城的仓储区”。陈国梁告诉大河报记者:“偃师商城的囷仓可以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国家级别的粮仓。”

  与窖穴式的隋唐洛阳城的含嘉仓、回洛仓不同,囷仓位于地面以上。古代储粮之所,有廪、囷、京及窖、窦等,虽然名称不一样,但用途都一样,都是用来存放粮食的地方。其中,廪、囷、京为地上建筑,窖、窦位于地下。“因为囷仓位于地面之上,上面建筑物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我们并没有发现粮食的遗存。”

  陈国梁解释,那些在基址内的小柱洞,考古人员推测可能是支撑粮仓的柱基,“这样就能够给粮仓架起来,让它与地面保持一定的空间,这样就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那么,这样一个粮仓能存放多少粮食呢?

  陈国梁简单估算,假设一个囷仓高3米,那么这23个囷仓存放的粮食大体可以供养约1.7万人吃一年。“目前考虑到该区域的面积将近4万平方米,可以规划安置100个左右的囷仓,那么如果这100个都存满粮食,就能满足大约7万人一年的口粮了。”

  位于河南洛阳的偃师商城遗址发现于1983年,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这座城址由商汤灭夏后所建,从兴到废经历了约200年时间。偃师商城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夏商时期布局最清楚的都邑级别遗址,它的发现为夏、商分界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而此次,如此规模的囷仓存在,说明当时整个洛阳盆地内及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可能存在着一套较为完整和严格的粮食收储制度。囷仓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对偃师商城都邑功能布局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供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康翔宇

2019年12月20日17:24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