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工匠”行业,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李仁清介绍拓片


王玲(左二)介绍黄河澄泥砚


王栋演奏古琴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跟随郑州市政协委员调研非遗保护和传承

  河南商报记者关国锋陈和生/文王访贤/图

  渐行渐远的“工匠”行业,现如今重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他们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先后走访了传拓技艺传承人李仁清、黄河澄泥砚(砖雕)技艺传承人王玲、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王栋,跟随他们的足迹记录他们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道路上坚守的故事。

  如果宣纸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

  在深山老林里,有个做拓片的匠人叫李仁清

  十八岁那年,李仁清被临时招进河南省古建所做拓片。三十多年的日积月累,李仁清把拓片事业融入自己的生活,很难分割开来。李仁清说:“半辈子一直在做拓片,注定这一辈子都离不开这个事儿了。”

  我国的碑刻传拓技艺已有1000多年历史。碑刻与造像多在深山老林,传拓工作如同地质考察,苦累且险。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仁清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独创了立体拓印技术——高浮雕传拓技艺。

  业内专家这样评价,李仁清的高浮雕佛造像传拓作品,墨色浓淡相间,光影浮动,佛像的衣襟仿佛随风飘动。坚硬的佛造像,经过李仁清传拓的艺术化处理,被赋予了柔软与流动。

  无论在深圳文博会的郑州展馆,还是在各类传拓培训课堂,李仁清的工匠精神、精湛技艺都令人称道。李仁清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干出了一般拓共六七十年的工作量。虽然不到六十岁,但岁月早早为李仁清添上了白发,时常有人问起“您高寿”,李仁清就笑起来了,他说:“说我看起来像七十多岁,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吃的苦多。”

  如今,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已落户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这里成立传习所,李仁清手把手传授高浮雕拓片绝技,培养传拓专才。

  如果澄泥砚会说话,它会为我们讲述

  在黄河大堤上,王玲和母亲河的对话

  当李仁清跟随文物专家在大山里忙活的时候,同为非遗传承人的王玲在老家安徽太和,那是1984年。

  两年后,王玲与爱人张存生被聘到黄河风景名胜区从事大型砖雕创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优才计划”。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母亲河,王玲萌生用黄河泥将古典四大名著的艺术魅力重新展现出来的想法。

  于是,两口子开始收集大量的古典名著、历史小说等。

  如今站到《红楼梦》系列砖雕前,王玲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你看这是贾宝玉,那个是林黛玉,这些人物的神态很有意思。”“这一组砖雕出手的话大概多少钱?”“多少钱也不出手哈。”

  砖雕《红楼梦》对王玲来说并非一组简单的作品,这其中,也包含了她与爱人一起过日子的回忆。在当年为艺术痴狂的年代,爱人积劳成疾,早早离开了他深爱的砖雕艺术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王玲的黄河澄泥砚产品荣获国内外奖项100多项,其中多次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界最高奖“山花奖”。几经周折,王玲把研究所从黄河风景名胜区迁了出来,在黄河大堤下继续她的金沙泥研究事业。

  王玲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将自己的黄河澄泥砚(砖雕)技艺同社会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和民众创造美。不单单教会专业的学生,王玲还把技艺传授给下岗工人和残疾人群体。

  如果古琴会说话,它会偷偷公开

  王栋和它之间制作、演奏的小秘密

  十七岁,王栋开始随石振中先生学习传统古琴制作技艺与弹奏,尔后创办郑州畅古山房斫琴工作室,目前拥有河南地区最大的古琴制作工作室。受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邀请,王栋又把自己的古琴事业搬进大学校园。

  与王栋见面时,他正在指导一群学生斫琴。中州派古琴如何才能重获新生?在王栋看来,恢复中州派琴艺,重中之重就是对传统制琴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早前,王栋出版《斫桐集——古琴制作与修复》一书,这是中国古琴斫琴师首次将古琴制作的秘密公开了。王栋说,从选材到成琴,一张古琴需历时三年、历经三百多道工序。

  4月份,《中州派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3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专业高校教师、专业琴人及斫琴师齐聚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遗产学院,共同学习斫琴技艺。

  透过王栋的微信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他留存的共修的画面,甚至大家全上阵共斫一张琴,写上各自的名字。古琴制作工艺涉及多种工艺形式,包括:木工工艺、漆器工艺、漆艺术工艺等。如今,王栋在漆器工艺方面也是玩得炉火纯青。他说,“今年我开发了三百多种漆器产品,各种各样的杯具,非常有意思。”


2019年06月11日07:41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责任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