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城隍庙,找寻老郑州记忆

  中国人信仰的神灵中,城隍最特别。他不是特指某神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供城隍也不相同。

  城隍原型或是清廉官员,或是战争英雄。他们生前守护或造福一方百姓,逝后变成城市“守护神”。

  中国人信仰的神灵中,城隍最接地气,充满民间色彩和市井气息。城隍文化,是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的信仰文化。

  城隍,老百姓称作城隍爷、城隍神。城隍之名,始见于《易经》“城复于隍”一词。又据《礼记》记载:“水,隍也。墉,城也(城隍的原型叫水墉神),岁时天子蜡祭,其祀典与山川、社稷同,只设土坛,无神像与祠庙,城隍之称始于此。”这是城隍庙雏形。

  三国时,吴国出现了第一座城隍庙——芜湖城隍庙。两晋南北朝,城隍“扩权”,从单纯的城池保护,开始管人间的水旱疾疫,以及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赏善罚恶等。唐代,城隍演变成为一个城市的行政长官兼当地阴间最高神。大文人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写过“祭城隍文”,内容或祈雨或求晴,或求丰收或求祛灾。张九龄写道:“城隍是保,氓庶是依。”意思是城和城里的老百姓,都要依赖城隍神的保护。

  到了明朝,城隍地位陡然上升。朱元璋起自贫寒,深知百姓对神鬼敬畏。他特别尊崇城隍神。他统治时期,皇帝命令每个县级以上城市必建城隍庙,全国建了1472座城隍庙,每个城市至少一座。

  朱元璋还大封天下城隍,诏告州、府、县,建的城隍庙规格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连几案都一样。各地政府有了“阴”“阳”两个衙门。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成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城隍,是伴随中国最早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诞生的,他扎根民间,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无所不能。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少有的“万能神”。

  郑州城隍庙,位于老郑州最繁华的地段,它属于民间,扎根市井。它的身上,浓缩的历史与涌动的文化相融,历史的纵深幽远与现实的活色生香交织。

  ◎最地道的郑州记忆

  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老城区,它的周边,有距今约3600年的商城遗址,有彰显文化风骨的郑州文庙,有遍布美食小吃的老街,还有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中罕见的老建筑、老巷子等。对于老郑州人而言,这儿,有最地道、最迷人的郑州记忆、郑州味道。

  郑州城隍庙,1963年被评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2月12日,大年初八。飘着小雪,早晨8点我抵达郑州城隍庙。庙门未开,门外已有一群老太太候着了,都是老香客,等着给城隍爷烧这天的第一炷香。

  郑州城隍庙坐北面南,占地近4000平方米,面积不大。中轴线上的主建筑群包括山门、仪门、戏楼、大殿、拜殿、寝殿、东西廊庑等。主建筑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庙内遍布砖雕、木雕、彩塑、壁画等。

  踏上扇形青石踏垛,迎面是高大的山门,面阔三间,悬山式建筑,简素古朴。进山门有个小广场,广场后是仪门。过仪门向北走,是戏楼后身。从戏楼旁边转过去,才是戏楼正面。

  戏楼坐南朝北,歇山顶,高12米,主楼居中,左右两侧配以歇山式边楼,上下错落,翼角重叠,主楼前后有抱厦,前抱厦用两根石柱支撑,石柱上镌刻着清雍正年间的楹联:“传出幽明报应彰天道,演来生死轮回醒世人。”

  戏楼全楼19条屋脊纵横斜插,屋顶覆盖蓝绿色琉璃瓦。主楼檐下施三踩斗拱,四角飞檐悬风铃。整座建筑造型精巧别致,充分体现了中原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

  戏楼对面,相距26米左右,就是城隍庙的主体建筑大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挑起,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瓦,9条屋脊上是黄绿花式琉璃,令大殿更显瑰丽典雅。

  “戏楼和大殿相对,是因为庙里唱戏娱神。自明朝数百年来,人们一年几次给城隍爷唱大戏。戏楼响亮的锣鼓,周边几条街都能听见。娱神也是娱民,老百姓掂着小板凳,在戏台前挤满一院子。”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主任马玉鹏说。

  大殿前,有一棵200多岁的大榆树,叶已落尽,放肆伸展的枝柯依旧覆盖半个庭院。老榆树上挂着成串小红灯笼,年味十足。

  大殿前设长方形香炉,香客络绎不绝。为防空气污染,庙内禁烧高香,香客所燃,都是纤细小香,但香客的虔敬并未减少。

  大殿内,供奉着城隍神像,他是汉代大将纪信,为救刘邦壮烈牺牲。

  纪信,甘肃天水人。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把刘邦包围在荥阳,眼瞅着刘邦要被俘虏。纪信请命,扮作刘邦,骑马出东门,掩护刘邦从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抓到烧死。纪信墓至今犹存,在郑州西北20余公里处的纪公庙村。

  纪信受到后世人们敬仰,成了包括郑州在内的多个地方的城隍爷。

  自大殿再向北走,就是拜殿和寝殿了。拜殿面阔五间,卷棚顶。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建筑。

  寝殿内的塑像,是睡着的城隍爷爷,以及坐在床边上的城隍奶奶。

  “据县志记载,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初,但庙内柱础更老,年代早至元代,也就是说建城隍庙前,此地就有建筑群,用途不详。明洪武之后,此地建为城隍庙,历朝历代有修缮,庙中存留了十几通修缮碑。”马玉鹏说。

  城隍庙盘桓一日,走时,那雪,正下得紧。雪,给郑州加了一层厚厚的滤镜,红墙碧瓦的城隍庙雪景,惊艳!

  ◎有城隍庙的地方

  古代城隍庙,是城市“标配”,它大都建在市区繁华区域,占尽地利之便。

  城隍庙会,汇总了贸易往来、商业娱乐、宗教香火等因素,形成最早期的“文化商业”模式。城隍庙,不仅是香烟缭绕的“宗教地标”,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化商业”领头羊,甚至变成城市“商业中心”。古代中国,有城隍庙的地方就是城市中心。

  郑州城隍庙会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小型庙会指每月初一、十五香客进香,大型庙会是春节庙会和城隍诞辰(农历三月十八)庙会。

  郑州城隍庙会日,热闹的大戏,繁华的集市,绵延的香火,呈现出平凡生活最好的样子。城隍庙内外,也成为展示郑州经济、文化、艺术全方位特色的大舞台。

  从2003年到2014年,郑州城隍庙打出“品民俗文化、逛传统庙会”的口号,连续多年举办春节庙会,成为郑州传统文化新亮点。“城隍庙春节庙会自2015年停办至今,因为城隍庙地方太小,人太多,安全成问题。待城隍庙面积扩大后,春节庙会也会重新恢复。”马玉鹏坦言。

  宋秀兰,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原主任,郑州城隍庙春节庙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2003年2月,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郑州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当日,有三个来自台湾和东南亚的旅游团参观。2004年春节庙会和城隍诞辰庙会期间,我们举办了第二届郑州城隍庙会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来自海外的20多个旅游团近2000人到城隍庙参观游玩。短短12天庙会期,数万名海内外游人光临城隍庙。”宋秀兰回忆说。之后数届,城隍庙会盛况不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进一步探索文物与旅游产业的共赢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城隍庙春节庙会,有旱船、高跷、舞狮、变脸、魔术、猴戏、皮影戏、叶县霸王鞭、太康杂耍等。庙会上还有卖烙画的、捏泥人的、剪纸的、吹糖人的,等等。城隍庙会,成为非遗和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平台。

  城隍庙戏楼上演的庙会戏,多为香客所捐。老戏楼没少来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的名角,《图文老郑州——老庙会》一书记载:“曾在戏楼上演出过的有豫剧名角李京娥、姚淑芳、马金凤,曲剧名角李金波、贾志国等。”

  “连续多年的城隍庙会,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泥人赵’赵恩民,通过庙会打响了名头,现在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剪纸艺人连德林,也在城隍庙会上成名。”马玉鹏说。

  古代中国,城隍庙依靠强大的宗教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了多个城隍庙商圈。比如上海城隍庙、开封城隍庙等,一时繁华无二。在过去,城隍庙是阖城士庶追寻快乐之地,在当下,多地城隍商圈,依然保持旧日热闹。以上海城隍庙为例,它依然是上海人气最旺的旅游商圈之一。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但3600年厚重历史,东西都深埋于地下,地面上像郑州城隍庙这样的完整古建群极少。郑州人招待外地朋友,连个逛的地方都找不着。”马玉鹏说,“我们目前正加快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的建设,这个片区,包括城隍庙、文庙、商城遗址,还有已开工建设的郑州商都博物馆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后,它将成为郑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郑州市的名片。”

  ◎最接地气的神灵

  各地城隍实有其人,来自人间,老百姓熟悉亲切。他“干的活儿”又和老百姓息息相关,民间信仰中,他作为神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渐被人间化、生活化。他逐渐成为民情百态的缩影。

  作为“最接地气”的神灵,城隍成为清代小说笔记中的重要题材。蒲松龄写的《考城隍》和《胭脂》,有城隍故事。袁牧《子不语》中也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多篇城隍故事。

  全国各地城隍,皆是楷模人物。如郑州城隍纪信,忠孝节义,他对后世百姓的道德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城隍掌管人间善恶,人们在阳间做了善事恶事,到城隍那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郑州市志》记载:“旧时城隍庙会期间,常有儿女媳妇用竹篾或秫秸秆扎成三角的枷,套在脖子上,到庙里给城隍烧香磕头,为老父老母公公婆婆免灾行孝。”

  城隍庙为信众提供了公共信仰场所,信众来此烧香磕头,通过对城隍的诉说祈求,获取精神上的释放与品行的提升。城隍庙内的戏曲演出,既娱神也娱人,借助于戏曲的方式,对世人也有警示和规劝。城隍庙,就是个特殊的教育场所。

  郑州城隍庙大殿东侧,环绕小树设了铁框架,香客祈愿的红布条密密麻麻绑在铁框架上,把一棵树围成了一个红彤彤圆鼓鼓的大灯笼。走近细看祈愿条,求出行平安求疾病痊愈求升迁求发财求婚姻求生儿育女求中考高考各种考通过的,无所不求,城隍爷果真是“万能神”。

  “民众思想观念生成的神灵体系当中,有一类专门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神灵,即保护神,来自城市的、乡村的、家庭的保护神,分别是城隍神、土地神、灶神,这是民间信仰中常见的神灵体系。道教将城隍纳入神灵体系之中,称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城隍担负着守护整个城市安全的职责,随着城隍信仰的兴盛和普及,神职和灵力的扩大,城隍神成了万能之神。”胡清娟撰文称。

  郑州城隍庙,除了万能的城隍外,还供奉了文武财神、医神华佗以及六十星宿神,不同年龄者,都能找到对应的神明祈福。

  祈福迎祥,方法多样。郑州城隍庙内有一通珍贵碑刻,是明初郑州同知张大猷草书石碑《福赞》。碑高1.88米、宽0.83米,一个“福”字占据全碑,笔迹苍劲挺拔。过往游客,多在碑前伫立凝望,对“福”的渴求,一望可知。

  郑士有、刘巧林在《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中称:“纵观城市的发展,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在独特文化背景中逐步聚合而成的,并逐步形成自己特殊的城市气质和风貌。包括有形的文化,如街道布局、房屋建筑风格等。以及无形的文化,如人们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城市精神面貌等。”

  郑州城隍庙的积极保护,民众对城隍信仰中积极正面因素的充分释放,以及城隍庙会与民俗文化的建构等,为郑州精神风貌涂上浓重的一笔,形成古老城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

2019年02月22日13:43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