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一小村社火道具热销 有农户旺季月入10多万元


村民陈广申介绍,道具狮子的眼睛加上了彩灯,舞起来更好看了。


春节将至,陈广申一家每天要赶制十几条道具龙。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杜文育李思远实习生王孟珂文图

  本报许昌讯“明天就能送货,下午可以先送过去一对儿狮子头。”1月24日上午,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见到陈广申时,他正在接电话。

  陈广申的家在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这是一个社火道具专业村,目前有300多户村民从事戏剧道具加工,100多户村民从事社火加工,从事社火戏剧道具加工的户数占全村的80%,每天销往省内外的订单有1万余件。

  48岁的陈广申干这一行已20多年,他家院子里堆着色彩鲜艳的狮子、龙等社火道具。来到二楼的加工间,陈广申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放心,我肯定能按时交货,赶工也给你做出来。你着急用啊,那先给你做一对儿龙吧,要什么颜色的啊?”陈广申一边在本子上记,一边交代妻子:“先做一对儿龙头,一个要绿色一个要黄色。”“中,知道啦。”陈广申的妻子崔红敏应承着,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活计,拿细铁丝仔细地给龙头扎上龙角。

  加工间内,4名女工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崔红敏和其中两名女工负责做龙头,剩下的1名女工做狮子头。“做龙头得好几道工序呢。”崔红敏一边拿热胶枪粘着龙嘴巴里的珠子,一边介绍道,“屋里堆的这些铁架子是龙头的骨架,俺们村有专门焊铁骨架的,俺把铁丝送去,承包给他,焊好了再运回来加工。”

  崔红敏指着门口一名女工说:“她是粘里子的,这龙头第一道工序得先粘里子;第二道工序是粘花纹;到我这儿是第三道工序,我把龙角、龙须、龙珠、舌头粘好,再加上装饰,龙头就完成了。”屋角堆着3摞金色的基本完工的狮子头和几个刚粘上底布的龙头,女工们拿着热胶枪各自忙着手中的工作,偶尔停下来唠几句家常。

  “年前肯定得交货,这几天每天加班到凌晨3点赶货。”崔红敏说,他们现在每天能做十几条龙,会一直忙碌到腊月二十七。“每年9月到春节前是社火道具的销售旺季,社火要做得精细主要靠手工,你看这龙,龙身子可以用机器轧出来,龙头还是得手工做。”

  陈广申把已经做好的龙头放到隔壁的仓库,说:“订单多啊,制作好的成品一个屋放不下。昨天刚送走一批货,我们现在赶做的这单,就有50多只狮子、70多条龙。现在已经不接年前的单了,再接就做不完了。”

  “社火是我们村的传统产业,现在跟过去比,制作工艺上变化还是比较大的。”陈广申戴上完工的狮子头,狮子的眼皮灵活地眨动着,露出闪烁着彩色灯光的眼睛。“你看这狮子的眼睛,以前是没有灯泡的,现在加上彩灯,舞起来更好看了;还有这眼皮,以前是硬纸壳做的,现在改成了布的,眼睛眨动起来更逼真了。”

  放下狮子头,陈广申又帮妻子从楼下搬上来了两个龙头的铁架。“这龙头的变化更大。最开始的时候是纸糊的,没有骨架;后来是竹子做的骨架;最近几年又换成铁架了,这样更加结实耐用。”他说。

  “卖社火道具是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旺季一个月最多有10多万元的销售额。”陈广申刚接受完采访,就又接到了催单的电话,加工间的女工们也都继续投入到了紧张的制作工作中。

  据了解,霍庄村生产的社火戏剧道具有舞龙、舞狮、旱船、宫灯、花灯、头饰、彩扇、戏服等30大类200多个品种,占领了长江以北60%的市场。通过一件件社火道具,霍庄村将喜庆的年味传向了全国。

2019年01月26日08:28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