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儿时在黄河上打水漂的陶片复制出“仰韶古董”,走进国际讲堂

  渑池县南村乡是河南省首批美丽小镇。奔流不息的黄河在这里拐个弯,留下了厚重的黄河文化。这里群山连绵,风景秀丽。晨辉映照,远古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织在这个黄河古渡口上,更加辉煌灿烂。

  就在这里的黄河岸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立起了“上河曙猿化石遗址”保护碑,在这里发现的距今4500万年的上河曙猿化石,动摇了“类人猿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上河曙猿的研究成果由此进入了世界古生物学教材,成为世界公认的类人猿起源地之一。

  发现这一历史事件又促成对遗址进行立碑保护是从黄河边走出的一位学者杨拴朝。他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挖掘和上河古生物化石遗址的调查,发现了大面积蕴藏着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他多次奔走在各级部门呼吁,最终迎来了上河曙猿遗址的保护与科考工作。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南自然博物馆的相关专家对该地区的详细勘察,又发现一批新的化石点,面积达3.5平方公里。

  杨拴朝展示在上河曙猿遗址采集的始新世哺乳动物膝盖骨化石。

  杨拴朝在黄河边长大,儿时经常拿着在地上随手捡的陶片在黄河上“打水漂”。而后,他发现这些陶片特有价值后,对研究仰韶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对彩陶彩绘工艺的实验考古工作中,发现庙底沟类型彩陶上有大量的圆点纹,竟是仰韶先民特意按制的指印,该成果得到了考古界专家学者的认可。由此,杨拴朝成为仰韶彩陶“指印纹饰”的发现者和命名者。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说:“杨拴朝的这个研究成果很有价值,此举把华夏民族的指印运用术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2012年8月,杨拴朝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拴朝在复制仰韶彩陶中,以出土的彩陶为原型,从陶土材料到彩绘工艺严格要求,得到了文博考古部门的认可。

  杨拴朝和技术人员在一起研究仰韶彩陶的彩绘方法。

  杨拴朝创办了“仰韶村彩陶坊”,经常承担考古部门的陶器研究项目。

  这是杨拴朝制作的大型景观彩陶产品。

  这是杨拴朝复制出的仰韶陶灶。

  2019年10月,杨拴朝带着他复制的仰韶彩陶作品,先后走进了英国、法国、瑞典等多国的国家级艺术殿堂进行交流展出。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厅里,仰韶彩陶迷住了这位女士。(图片来自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

  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彩陶之路”仰韶文化交流展吸引很多外国人。(图片来自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国家博物馆)

  杨拴朝带着他的仰韶文化研究成果,走进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讲堂,与世界顶尖的考古学子们分享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安可 摄)

  杨拴朝工作室里的彩陶作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作品都带着他对仰韶文化的挚爱,怀揣着他对黄河眷恋的情怀。他要以更多的研究成果,回馈给养育他的家乡。(王天定 图/文)

2022年06月14日12:01 来源:摄影新视野 责任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