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岗口变迁


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张飞摄

  □本报记者魏剑郎志慧刘晓阳

  天寒地冻。这几天,是河南入冬以来最冷的时候。黄河开封段黑岗口险工,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

  像往常一样,在此坚守了大半辈子的开封第一河务局高级技师李明金,依旧坚持巡堤查险,“正值凌汛期,不能掉以轻心”。而两个多月前秋汛中黄河的波涛汹涌仿佛就在他眼前。

  今年8月下旬以来,受强降雨影响,黄河干流及多条支流接连涨水,洪水历时47天,场次之多、量级之大、历时之长历史罕见。

  “4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流量持续了20多天,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出险最多,达194次,最多时一天抢险10多次。”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潘佳良说。过去,因为物资装备不足,道路不畅,一个险情都要抢护好几天;今年,河务部门、地方政府协同作战,人员、石料、车辆、照明一应俱全,抢早抢小抢住,没有一处小险酿成大险,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经受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黑岗口地处“豆腐腰”里的“豆腐腰”,河道宽浅散乱,易成横河,急冲堤坝。潘佳良指着打旋儿的黄河水说:“就像醉酒司机驶在没有行车线的大路上,不撞烂才怪!”

  秋汛期间,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到此检查时说:“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是整个黄河下游控导工程里面最危险、出险最多的地方,你们防住了,而且防得还很好。”

  历史上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据史料记载,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余次、改道26次,洪水北抵京津,南达江淮,仅在黑岗口就曾决口3次,古都开封7次被淹没。

  1946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冀鲁豫解放区就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启了人民治黄新纪元。75年里,先后12次战胜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两岸大堤安然无恙,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黑岗口显眼处标示有三条洪水水位线:1958年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水位82.12米;1982年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水位83.39米;1996年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水位高达84.3米。曾有外地水利工作人员到此考察,疑惑地问:“是不是流量和水位标反了?”

  “水少沙多,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洪水流量虽小,水位表现却更高更险。”潘佳良解释。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在河南段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黑岗口河床高出开封市地面11米,“河从屋顶过,船在空中行”,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谚。

  悬在头顶的这把利剑是如何去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治黄手段:

  整修加固险工、控导工程500多处、坝垛14000多道,以坝护弯,以弯导流,确保黄河河势相对稳定和安全;先后4次加高培厚大堤,土方量相当于15座万里长城。

  过去,黄河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库,现在,从龙羊峡到小浪底,从沁河河口村到洛河故县,干支流水库群如同一串串明珠守护着黄河,加之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的开辟,形成了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得益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下游河道主槽不断萎缩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黑岗口河段主河槽平均降低2.6米,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2021年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黄河主河槽过流能力显著提高,中小洪水漫滩概率减小。

  毋庸讳言,在人民治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因为低估黄河泥沙的含量,盲目希冀黄河水由黄变清,三门峡水库建成不久后,便因为泥沙大量淤积,成为死库容。“没有三门峡的经验教训,就没有小浪底。”作为从事黄河治理三十多年的水利专家,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良坦言,“三门峡的探索为小浪底水库的成功修建及运用打下了基础。”

  经历了三门峡的“蓄水拦沙”和小浪底的“蓄清排浑”,目前,多泥沙河流水库设计运用技术发展到“蓄清调浑”新阶段。张金良说:“这标志着黄河治理在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眼前的黑岗口,滚滚河水东流去。谁能想象,富有生命力的黄河在上世纪末还曾多次出现断流。

  1997年,全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山东境内黄河全线干涸,断流河段一度延至开封柳园口。“往上走3公里的黑岗口也好不到哪儿去,挽起裤腿,蹚着浅浅的泥水,就能从南岸走到北岸,根本不用撑船。”李明金说。

  转机出现在1999年,国家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才保存了黄河生态血脉,唤醒了一度沉睡的黄河。此后,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生态“版图”不断扩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召开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通过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清四乱”等措施,还水于河、还地于河,黄河生态进一步复苏,生态廊道功能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潘佳良给记者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整治之前,黑岗口附近抽沙船、餐饮船遍布,毫无生机活力;一张是黑岗口生态恢复后,草长莺飞,水天一色。

  如今,黑岗口附近的渔家乐不见了,周边农户依托黄河景观发展起旅游业。纵观整个黄河流域,全国12%的人口在她的庇护下安居乐业,15%的耕地靠她灌溉滋养。

  一尊怒目圆睁的铁犀矗立在黑岗口广场上,这是明代“镇河铁犀”的复制品,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幸福牛”。从“镇河牛”到“幸福牛”,历经千年沧桑巨变的黄河,离幸福河越来越近了……


2021年12月28日08:5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