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接力”的浓浓拥军情

  赵中福老人在整理织围巾需要用到的毛线。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赵阿娜摄

  大河网讯·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赵阿娜

  “一针一线,爱筑边防。”“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八旬老人寄出数万条围巾,收货地几乎覆盖所有边关”的事迹在朋友圈内被转发扩散,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写下感人评论。

  主人公是来自安阳市龙安区龙泉镇西洪沟村的一对老夫妇,86岁的赵中福和老伴张娥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向边关哨所寄围巾,送温暖。

  10月9日,记者驱车前往西洪沟村赵中福老人家中,却吃了“闭门羹”。辗转联系后得知,夫妇俩一早便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镇上取快递,刚刚采购的一批毛线又到了。

  在老人家中,有一间七八十平方米的屋子,专门用来放置毛线和织好的围巾。记者看到,靠墙的一面,一摞摞彩色毛线整齐地摆放着,一箱箱织好的围巾像小山一样堆放着。

  “寄走一批围巾,取来一批毛线,给边防战士们织围巾,我不会觉得累。”赵中福老人的话朴素又真挚。他告诉记者,以前一天能织四五条围巾,如今年龄越来越大,一天只能织两条。

  据悉,龙安区第一个党组织成立之初,赵中福的父亲便是党小组成员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赵中福的母亲曾为战士们烙饼、做布鞋、织围巾和手套。后来,年仅8岁的赵中福还给部队做小通信员,传递信件。

  “危险困难面前,党员要冲锋向前,党员的家人也要冲锋向前。”老人说,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66年父亲去世,一句“要给国家作贡献,支持全国各地边防”,成了老人一辈子坚守的信条。

  接下来的几十年,赵中福通过广播、电视新闻获取边关哨所的位置,开始了寄围巾送温暖的漫漫之路。“年龄大了,觉越来越少,有时候三四点起来就开始织围巾,我和老伴儿还经常比赛,看谁织得快呢!”赵中福老人笑着说。

  爱国拥军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老人的三儿子赵红亮,在大学期间和毕业后因为捐资助学、支教助农曾荣获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如今44岁的赵红亮是海南大学的教师,在学校,他带头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在建军节、国庆节、新年等特殊节日,以不同形式为祖国的边防战士送温暖。

  接续传递的拥军情,到新一代后辈这里,有了更新的意义。今年3月,老人年仅20岁的大孙子赵长河,在学校参军入伍,前往新疆守边防。

  “小时候,我和爷爷一起给你们织围巾;长大后,我就要成为你!”入伍前,赵长河语气铿锵地说,他会像所有边防战士一样,替祖国和人民守好边防。

  “军民一家亲,围巾表真情……”老人家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装裱过的感谢信,日期最近的一封来自西藏阿里扎西岗边境派出所。

  军民鱼水情,最是动人心。两位老人的拥军情怀,也感染了生活在边疆的群众,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向老人家表达敬意:除了来自全国各地边关的感谢信,还有藏族的哈达、维吾尔族的花帽、西藏边防线海拔5800多米处的雪莲花……


2021年10月15日08:31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