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杀,第二场生命保卫战



7月25日,在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疾控人员正在对全村进行消杀。司含玉摄

  河南日报记者柯杨李倩

  到新乡采访的第一天,记者就感受到一种严肃凝重:一场新的战争——消杀,正全面打响。

  这里是新乡市凤泉区。截至7月24日,暴雨已造成新乡市116个乡镇、171万余人受灾,约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凤泉区下辖村庄,大量房屋被水淹没,村民多已疏散转移至救助点。

  然而,洪水下暗藏危险,大批来不及转运的动物,鸡、猪、牛等丧生,再加上垃圾很难及时清运,由此滋生的病原微生物,都容易导致疫病流行。所谓“大灾之后防大疫”,洪涝灾害发生后,做好消杀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又一场保卫战。

  相比城市来说,广大农村更是消杀的主战场。怎么在大水退去之前,处置动物尸体、做好消毒消杀,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是大事!”新乡各级干部对此已经形成共识。就在7月25日,凤泉区全面启动消杀,一些乡镇开始在街道、家庭喷洒消毒剂。

  但这也绝非易事。消杀需要专业操作,要打好这场保卫战,对处于社会神经末梢的农村来说,困难点很多。

  比如人力。此前在凤泉区,除了个别消杀公司,就是新乡黄塔骨科医院总部抽调的一些医护人员组成的消杀志愿者小组。

  比如物力。首先就是消毒剂,而84消毒液、二氧化氯制剂等,当地储备很难应对这场大灾,各方捐赠中这些物资也不够充足。其次就是消毒设备,从常用的喷壶到锂电喷雾器、大型消毒车,数量都不够多。

  还有“天时”,大水弥漫时,喷洒消毒剂无异于做无用功。此外,怎么从大水中把动物搬运出来?在哪里挖坑进行无害化处理?都是一个个无法回避的具体问题、棘手问题。正如一名基层干部感慨的,农村消杀不仅需要自省、自觉,更加需要自救。

  2016年7月遭遇的那场特大暴雨,让新乡积累了一定的消杀经验。疾控部门前几天就开始密切关注群众健康状况,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密度动态,为灾后防病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数据。但农村养殖户越来越多,这次大灾无疑让消杀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慢不得,更等不得。25日当天,在有关部门召集下,所辖乡镇党支部的30多名骨干人员,紧急接受了消杀操作培训。凤泉区疾控中心负责人现场讲解演示,告诉大家怎样对排涝后的淹没点、淹没物、浸泡物进行彻底消杀,防止疾病滋生传播。这30多人将把知识点带给更多基层干部群众,筹备物资、组建队伍,这里正迅速拉开消杀工作的帷幕。

  一场大雨不足以带来改变,引发改变的,是查漏补缺的态度和积极主动的行为。消杀工作的紧迫性和困难点提示我们,农村急需系统性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亟待提高防灾减灾水平,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2021年07月26日09:29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