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发现了70多通古碑,最早的将近600年



此次石碑集中发现,引起不少文保人士关注。

  大河网讯·大河报记者李岩文图 拆除一座废弃的引水闸时,发现了70多通古碑,最早的距今已经将近600年。5月27日,在温县番田镇段村潴龙河河道的这一发现,让不少文物专家赞叹不已。

  当天上午11时,在温县段村村外潴龙河河道事发现场,不少石碑已经被从在拆的引水闸建筑中挖出,堆在现场,部分已经被运往村内妥善保存。这些被挖出的石碑,除了碑体之外,还有部分底座。多数石碑保存尚算完好,也有部分残缺,或者受到侵蚀,碑刻已经模糊。

  “知道里边有石碑,但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石碑!”段村村支书秦鸿党说,该处潴龙河是古济水河道,早年河水淙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灌溉,建了此处引水闸,其中使用了不少村内的石碑用作建筑构件,很多都被当做了闸门的基座使用,与上部的砖砌墙体粘连,埋没于河底淤泥中。

  在这些石碑中,刻有“皇清例赠登仕郎秦公讳绍文字宪章之碑”的石碑,引起了不少村民注意。该碑头镌有小篆“皇恩”,两边分别细刻麒麟凤凰纹,右侧题刻“道光七年立”字样,这说明该碑立于1827年,距今已经194年。

  “秦绍文可是村里传了多少辈的大名人,是村里清朝秦家大院立木建宅的第一人,秦家大院始建于嘉庆十四年,也就是1809年,到今天还有70多间结实耐用,青砖黛瓦,气势非凡!”段村村民秦鸿凯说。

  根据碑刻显示,在被挖出的这些70多通古碑中,历史最悠久的当数一通立于大明宣德六年(1431年)的古碑,记载的是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岁贡,先后担任咸阳令、江西巡察使宪副、广平府知府等职务的温县籍明朝早期名人张斌事迹。

  被邀请到场的郑州文物保护专家陈万卿说,一次性发现这么多石碑,并不多见。这些石碑是地域文化的有力佐证,对于研究温县乃至中原地带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和研究价值,相关碑刻值得认真深入研究。

  资料显示,温县段村位于温县、沁阳、孟州交界处,是距离温县县城最远的一个村,直线距离约21公里。村内除了有保存较好的秦家大院古建筑外,还有仰韶文化时期凤凰台遗址,司马懿的祖茔就在村旁。

  按照番田镇及段村“两委”的计划,这些重见天日的石碑将被整理后建设碑林,供公众参访。下一步,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段村将基于这些厚重遗存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


2021年05月28日09:25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