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11时45分,河南省援冀医疗队队员登上急救车,执行转运患者的任务。河北日报记者任学光摄
出任务前,河南省援冀医疗队司机赵峻岭信心满满。李永春摄
□本报记者曹萍王平河北日报记者张文君任学光
“马上安排急救车出发,到藁城区转运6名患者……”
1月18日11时35分,河南省援冀医疗队驻地,副队长燕重远接到任务,立即通知正在待命的队员们。
驻地5楼的出发厅内,队员们开始穿戴防护装备。
10分钟后,一辆挂着“豫A”牌照的救护车驶向藁城区。
从接到任务,到穿防护装备、上救护车、转运患者,再到接收新的指令,5天来,不管白天深夜,“无缝”出车投入战斗,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河南省援冀医疗队急救的车轮一刻不停歇。
河南河北一家亲
1月13日晚,带着15辆负压救护车、2辆物资保障车,河南省援冀医疗队抵达石家庄,开展急救转运工作。去年年初,燕重远就是带领这支队伍远赴湖北,在武汉奋战45天,成功转运新冠肺炎患者2525人。“武汉行,石家庄也一定行!”燕重远说。
急救是患者救治的前沿阵地。队员们日夜奋战,全力协助石家庄市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转送工作。急救转运车队接的都是确诊病例,常常遇到病人病情、转运路线都无法确定的情况。“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会克服,把患者送到安全的地方。”燕重远说。
1月17日晚上9点半,来自河南省儿童医院的医疗队队员赵龙和司机赵峻岭接到通知,要到石家庄周边转运一名4岁的儿童。
他们迅速穿好防护服,驾车向60公里之外的目的地疾驰。因为不熟悉路况,两人绕行4次、行驶100多公里,终于在临近深夜12点时到达。
孩子上车后,一路上赵龙不停地跟他聊天、给他讲故事,孩子很快安静地睡着了,被顺利转运至定点治疗医院。孩子的父亲也在这个医院进行治疗,赵龙专门要了孩子父亲的手机号码。
凌晨3点进行完消杀后,赵龙拿到手机第一时间拨打给孩子的父亲,直到确认他们父子已经见面了,这才放下心来。
来自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刘阔厦是一名河北人,此次随河南省援冀医疗队支援家乡,他感到责无旁贷。
“很多患者都会竖起拇指或鞠躬致谢,这种无声的举动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刘阔厦说,接诊的患者中有85岁的老人,也有1岁多的孩子,在医疗队队员的悉心呵护下,患者全部被安全转运到了指定医院。
“河南河北一家亲,我们一定能携手走过严冬,迎来春天。”刘阔厦说出了河南省援冀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心声。
感控小组保平安
转运队员们驾驶急救车冲在前方,争分夺秒转运病人,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人在默默守护他们的安全,这就是医疗队中的感控小组。
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的王亚春是感控小组成员。1月19日,她告诉记者:“每次出车前感控人员要对队员防护进行两遍检查,合格才能放行;转运结束后在消杀点,要对车辆及人员进行彻底消毒。”
队员们在转运过程中接触的都是确诊病人,转运结束后,他们在脱防护服时,感控人员就在旁边紧紧盯着,保证他们完全不触碰被污染的部分。对于车辆,车外车内都要进行彻底喷杀消毒。
几天来,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石家庄冬天的寒冷。刚开始的时候,所有作业都是在外面进行,持续一两个小时后,很多队员的手都冻红肿了。“但没有人抱怨,只要能保证队友的安全,让医疗队及时转运病人,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些都是小事儿。”王亚春说。
寒冬里的温暖
到达石家庄的这几天,虽然每天顶着凛冽的寒风执行任务,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却时刻温暖着队员们的心。
1月17日一大早,队员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河北省政府为保障医疗队任务联系的通畅,给每个援冀队员充值500元话费。当天早晨,虽然旭日高升,气温却低到了零下10摄氏度左右。“要是能喝一碗姜汤就更好了。”一位队员在驻地餐厅就餐时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副队长燕重远记在心里,他立刻放下手里的碗筷,径直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儿,一锅热腾腾的姜汤,就端到了队员们的面前。队员们像孩子一样满脸幸福地说:“一碗姜汤下肚,感觉整个世界都暖和了。”
为了缓解大家在一线的紧张情绪,1月18日中午,在队长乔伍营的带领下,一场热闹的包包子比赛在医疗队驻地餐厅举行。和面、调馅、擀皮儿,队员们大显身手,包子包得有模有样。大家一起做了一顿特别的午餐。
“越来越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了,亲情可以传递,但病毒决不能扩散,我们一定坚守好岗位,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午饭结束,医疗队接到了新的指令准备出发,还有更需要他们的患者在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