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30多年电影老导演为何要捐电影设备?




李世龙家里的各种设备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峰通讯员尚权梓文记者吴国强摄影

  生于1962年的李世龙是个老郑州人,也是一位资深电影导演,从艺30多年后,他萌生了把自己的电影拍摄设备捐献出去的想法。12月15日,李世龙告诉大河报记者,家里堆放着从艺30多年来积累的各种电影专业拍摄设备,想找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如果投缘,就把这些家当无偿送给他们。谈到条件,李世龙表示只要满足三点即可,要懂得“何为创业、何为师徒、何为舍得”。这并不是李世龙第一次面对媒体表达出捐献设备的想法,但这些年来他还未遇到意中人。

  北漂多年回郑州玩转 “个人电影 ”

  李世龙的父亲是山东人,他是在郑州出生,自称土生土长的郑州人,早年当兵复员后分配了工作,但李世龙爱动不爱静,接受不了“坐办公室”。20多岁的他偶然接触到影视拍摄,觉得这个比较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爱好,上世纪80年代,李世龙便离开郑州成为一名北漂。

  李世龙从一名烟火师做起,30多年来一直在电影圈摸爬滚打,连续做过化妆、服装、道具、照明、制片和导演,据公开资料显示,他曾参与《执行局长》《荣誉》《英雄》《黄埔军人》《心灵的忏悔》等30余部影视作品的拍摄,成长为一名专业电影人。

  2002年,由于父母需要照顾,李世龙结束北漂,回到郑州创业。当时他感觉电影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就想着如何让高雅艺术进入到百姓的寻常生活中,就萌生了“个人电影”的想法。

  李世龙用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举例:“个人电影就是针对有拍摄需求的客户量身定做一部电影,从剧本、灯光、服装、拍摄下来一条龙服务,让每个对电影感兴趣的人都有机会成为电影的主角。”

  虽不红火但对“个人电影”依然看好

  别说是2002年,就是放在电影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个人拍电影”也是一个超前的想法。李世龙回忆起来,做个人电影18年来,收费最高的一个项目60万。“当时给客户拍了四集个人电影,每集40分钟左右,是个年代戏,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拍到90年代,所以服装、道具、布景的成本高一些。”李世龙说,“要是现代戏的话,各种道具都省事,一般都是四五万元。”

  李世龙接待的年龄最大的客户是70岁,“这位老人家是驻马店的,年轻时南下,如今两个儿子在广东办企业,给老家捐钱修路,又盖了别墅。两个儿子就把父亲的一生拍成了一部电影”。

  与婚庆片、企业形象宣传片相比,李世龙认为个人电影的艺术性较强,也比较有收藏价值,很多客户也是为了珍藏记忆,缅怀青春,拍了个人电影后收藏之用。“专业机构正式投拍电影的成本动辄上千万,对于普通人来讲是承受不了的,个人电影就是打通电影艺术和普通人的一座桥梁。”虽然这些年来,李世龙的个人电影事业发展得不算红火,但他依然看好这种商业模式。

  身心俱疲,不如捐出设备落个清净

  李世龙的创业经历伴随着艰辛,他坦言这些年来工作中出了很多事,再加上身体不太好,早在2014年,父亲病重的情况下,李世龙就有了放弃拍电影的想法,但看着家中这些拍摄设备,他又犯愁怎么处理。“大大小小好几台摄像机,涵盖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各种服装,还有道具、灯光、三脚架、线材等,都是我这些年来一点一点打拼,用真金白银换来的。”

  李世龙坦言,自己想把这些东西送出去,本意是培养一批年轻人,2014年他就主动找到媒体寻找有意向的年轻人,媒体刊发后,回复有孩子喜欢电影。“双方沟通后说是残疾孩子,我说:这个是不是不太合适?因为设备太多而且杂,对操作也有基本的要求,孩子喜欢固然是好事,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事。”李世龙介绍,“还有一个当时读大二的学生给我发短信,说:‘导演您好,我很喜欢电影,谢谢,您把东西给我发物流过来吧!’我当时就特别纳闷,要是按照价值来算,这些东西最少值几十万,最起码有个态度吧?”

  如今,李世龙依然没有放弃捐出设备的想法,他说:“对于拍摄电影的正规专业机构来讲,我这些东西不算啥,但是对于个人来讲就很宝贵了。只要他们喜欢电影行业,我免费培养,教他们学技术都可以,甚至还可以把他们送到剧组深造。有很多人问我捐赠的目的是什么,我只是想物尽其用,这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因为自己不干了,这些设备对我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当然,面对赠送对象,李世龙也提出了“创业、师徒和舍得”三个标准。现在微视频很普及,国家也提倡创业,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李世龙希望年轻人应该有正确的创业精神,提出“师徒精神”,李世龙虽然没有提出正式拜师,但希望年轻人能够心怀师德,做个正直的人,“舍得”则是希望年轻人做出正确的取舍。“有很多年轻人一上来就想拍大片,做院线电影,但重要的是能够沉下心来,磨炼自己,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不要急着挣大钱。”李世龙表示。


2020年12月21日08:02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责任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