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相约黄河” 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偃师和新安

  大河网讯(记者 赵惜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什么是探索黄河流域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竟然也坐落在河南?为感悟黄河流域的夏文化、探寻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了解历史上的黄河治理情况,以及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河洛文化,9月23日,参加“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的两岸记者,分别走访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新安县的千唐志斋博物馆,跨越历史长河,探寻黄河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在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感受黄河流域的夏文化

  二里头村,隶属于河南洛阳偃师市,处于伊、洛河之间的一个高地上,是中原地区最普通的村庄,如今却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极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二里头遗址发掘到今天已整整61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所等发现都标志着二里头在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拥有宫廷礼仪、礼制制度、祭祀制度、强大君权的国家实体阶段。这样的发现,也拉开了考古学探寻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填补了文化序列发展中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二里头遗址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那么,考古发掘是如何确认二里头遗址就是当年的夏朝都城的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已确定二里头遗址的年代范围为距今约3750年—3500年,时间上处于夏朝中晚期,其活动范围也与文献记载的夏朝的主要活动地域比较符合,再加上高度发达的王朝气象、已经出现的早期国家阶段,综合几方面来看,二里头很可能就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

  然而,由于缺少文字的发现,国际上对夏朝的存在一直有所争议。

  对此,赵海涛表示,二里头的文明体现主要在不动产方面,比如二里头遗址的井字形道路通过四条道路规划出九宫格形状的不同区域,最为重要的宫殿区位于中心区域,祭祀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居住和埋葬区分布周边,更外围的是一般居民活动区,通过这些聚落布局可以看出当时严格有序、等级层次分明的社会结构,这些也都是进入国家的体现。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夏朝时期的文字,但中国的文献记载非常丰富,可以形成佐证,证实夏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实体也是不容置疑的,不仅在中国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上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天文学等多领域多学科几百位专家历经多年合作攻关,采用多种科学手段如碳-14测年法等,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品河洛文化 忆黄河治理

  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它不仅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也是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通过馆藏的2000余件墓志铭及近代名家书画石刻内容,既可以了解历史上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河洛文化,还可以学习黄河治理的历史。

  千唐志斋如此庞大的墓志铭“存量”,是由谁打造的?

  千唐志斋的创建人张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广泛搜集历代墓志铭。由于担心墓志石刻损毁与战乱,张钫特意在家乡铁门的私家花园内修建了窑洞,将数千块墓志嵌入墙壁,使之得以保存至今。因寨中收藏千余方唐人墓志而闻名于世,故由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命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以古篆题刻“千唐志斋”。

  近年来,千唐志斋经过不断修葺整理,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法爱好者慕名来游,它不仅成了海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籍”,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之路。

  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何至今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据洛阳师范学院赵振华教授介绍,千唐志斋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在1931年—1935年间,由于洛阳邙山盗墓猖獗,出土文物四处流散,而墓志是石制品,较为笨重,不便于携带,被大量遗弃在荒郊野外,张钫先生和王广庆先生二人开始收集这些在当时似乎完全没有价值的文物。经过四五年的时间,他们一共收集了1500方左右的唐代墓志,而这些墓志充分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流等都得到丰富体现。

  千唐志斋保存了大约十几种中亚粟特人后裔的墓志,还保存了一部分突厥裔与高句丽裔的墓志,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丝绸之路的历史状况。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然而在千唐志斋居然还保存着三方唐代商人的墓志。还有一方非常特别的墓志,它的主人曾经是一个身份地位与牲畜无异的奴仆。赵振华教授感叹道:“千唐志斋可以说是一部石刻的唐书,一本石刻的唐史。”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河南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9月22日,由省台办举办的“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活动在郑州启动。此次联合采访活动以“中华源·黄河魂”为主题,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进行报道。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以及香港大公报、中评社等十余家两岸媒体共同参与,一同探寻黄河之美。

2020年09月24日17:20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