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建议鼓励养殖行业加强科技研发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建议,河南应该在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上,打造全国肉食品核心区,引发热议。河南打造全国肉食核心区,有啥底气?近日,大河报记者作了进一步采访。

  (图片源自网络)

  问题1丨就河南打造全国肉食核心区方面,牧原近年来做了哪些努力?

  从22头猪起步,28年间,河南这家专注养猪的企业呈几何裂变的态势发展——2019年出栏生猪1025万头,2020年预计出栏生猪1750-2000万头。用秦英林的话来说,养猪干的是又臭又累的活,向社会输出的是又香又好的肉。

  提起养猪首先想到的是技术低下,产业落后。但今天的养猪,没有技术难以为继。打造肉食核心区,要靠技术化、智能化。

  “有些人觉得,等我退休了可以去养猪,其实不是这样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得先到企业培训一段才能胜任。”秦英林介绍,2018年开始,公司将养猪生产水平主动从工业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组建智能化开发部门,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设备与软件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同时全面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传统的兽医、营养等专业工程师,扩展到空气力学、机械、电气、通讯、算法等跨界工程师。

  问题2丨如何打造,有何建议?

  作为智能化养猪的践行者和受益者,秦英林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一个建议,鼓励养殖行业加强科技研发,实现智能化养殖。他认为,目前我国传统养殖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变革期,非洲猪瘟虽重创了我国养猪业,但也使我国生物安全体系全面升级。养殖企业由过去对疫苗的依赖,转向全面升级生物安全体系,走向“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产业良性发展道路,对提升肉品安全大有裨益。

  他同时建议,加大对养殖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畜牧企业探索智能化养殖。对于重复、机械、简单的养殖环节,完全可以由智能机器代替,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又有利于疫病防控。

  问题3丨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牧原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我们积极融入国家脱贫攻坚战,把养猪主业做成扶贫产业。”秦英林说,目前,牧原在全国72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完成扶贫产业投资269亿元,建成了大批现代化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带动贫困县用工4万余人,使就业的农民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此外,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结合,创新“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的发展嵌入牧原集团企业链条,实现持续收益,目前该模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国13省53县,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40407户370516人,实现增收6亿元。带贫数量多,带贫能力强、覆盖区域广,受到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面向全国发起设立“牧原教育基金”,目前已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7万名、中小学生30万人次,奖励426所学校优秀农村教师7000余人次。

  问题4丨我们知道,疫情期间,秦英林夫妇与牧原股份第一时间慷慨捐赠2亿元。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将成为关注的重点。牧原在招聘方面有何政策?

  据介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务工返乡人员大部分滞留在家,牧原公司依托全国养猪产业发展布局优势,扩大就业保障民生。联合各地政府开展“抗疫情·促就业”专项招聘活动,5月7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共同发起的“24365国聘行动”联合专场招聘活动,牧原集团作为国聘行动脱贫攻坚专场的首家宣讲企业,通过央视频“春暖花开 国聘行动”云招聘活动,为求职者提供万余岗位。

  截至4月底,公司牧原公司员工已经超过8万人,较春节前增加了3万人,同时在公司养殖场和饲料厂建设工地上带动有超过10万工人在从事建筑工作,同时也拉动上下游建材、设备、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段伟朵 邵可强 摄影 许俊文


2020年05月28日16:34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