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门,明年上坟:诅咒式标语为何重出江湖?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现在日本援华物资上的标语,风雅而暖心,着实让国人的心头热了一把。不少网友在微博发出感叹,“如此清新脱俗的宣传标语,爱了爱了。”

  这样的诗句,包括街边“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淡”的温暖条幅,真正体现了汉语所蕴含的美与力量。然而,也有网友表示,自家小区里的条幅却不是这种感觉,“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为什么我身边的标语看着这么瘆人?”

  疫情当前,笔者也发现,除了正常和暖心的标语,一些另类标语也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煞是扎眼。诸如“隐瞒症状不上报,黄泉路上提前到”、“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不胜枚举。而在不少网友眼中,这些标语因为“硬核”还成了网红,被认为“好玩,有趣,给力”。

  硬核归硬核,其实,它们的另一个称呼叫做诅咒式标语。曾经,它们在中国乡村公路旁边的出镜率非常之高,随着社会发展文明演进而被归入不登大雅之堂之列,退到了最偏僻之处乃至消失。眼下,它们怎么又杀回来了?

  “难听”

  寻找一种标语的源头,或许要从我们的话语开始。标语,就是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因此,它的口语化是必然。为何我们常常在乡村看到一些出格标语?

  有学者认为,农民整体较低的知识文化水平大大制约了他们对各类公共信息的获取和接受能力,硬核标语是经过一些有经验的基层干部把政策浓缩加工后的产物,追求的就是本土化和口语化。本土化和口语化必然带来个性,由此标语的创作游走在文明与否的边界,而常出奇葩,既诞生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样的正面经典,也出现了“一人超生,全村结扎”、“你乱砍,我乱罚”这样明确违背法治精神的负面名句。

  而在这次疫情中,硬核标语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成为“应急”防控一景。

  仔细斟酌,会发现它们有了一些升级,特别显见的违背法治精神的标语少了,但诅咒、吓阻乃至羞辱的内核依旧。诸如“隐瞒症状不上报,黄泉路上提前到”、“今年上门,明年上坟”、“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等等,一些标语因为“网红”效应,也被多地不止一次使用。

  在B站,一些有关新冠肺炎的视频中也随处可见硬核弹幕,“果子狸肉真香,择日下葬”,“猴脑浆捞饭,唢呐声吹响”,“穿山甲能壮阳,寿衣灿亮”,“蝙蝠炖汤,棺材反光”等等。

  为何使用这类标语?安徽一位村委干部所言颇有代表性。2月12日,马鞍山某小区疫情宣传广播“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村委干部解释原因时表示,一些村民不听劝,大家商量着便采取言语比较露骨的宣传手段,“现在没办法”。

  在基层标语制作者看来,传播力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征,因此,劝阻人们走亲访友是切断传染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疫情的严重并且管住自己的腿,更有甚者,明知自己去过疫区,依然不按照规定自我隔离,到处参加聚会。特别是在乡镇地区,出于习俗、面子等原因,更是将相关规定抛之脑后。

  于是,在防疫压力之下,只要能最大程度发挥疫情标语的作用,哪怕是诅咒和恐吓都可以。隐瞒症状不上报的后果是啥?那就是感染肺炎,黄泉路上提前到;疫情期间拜年聚餐,可不就是害人害己吗?这些标语不过说了一个后果,只不过放大了它的可能性。

  “管用”

  不可否认,包括诅咒式标语在内的硬核标语正在发挥作用,它们用最快的速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铺天盖地的防疫信息中成为身边可闻可见的急先锋

  其实,另类标语在短期效果上往往有奇效。2013年9月,上海一辆青浦9路公交车内贴出了这样一则标语:“垃圾丢垃圾,丢在车厢里,人渣丢残渣,丢脸丢到家,你缺爹少娘没教养。”司机黄师傅张贴标语的24小时内,效果非凡——车上没人乱扔垃圾了。

  不过,“管用”显然不是标语的唯一衡量尺度。被网友晒到网上后,这张标语被黄师傅撕下,黄师傅也通过媒体为标语措辞不当致歉,表示今后将用文明方式,继续与不文明的扔垃圾行为斗争。“文明方式”,成为与另类标语对立的一个关键词。

  这次疫情中,不少硬核标语也被晒到社交圈引发讨论,客观上起到了迅速传递抗疫氛围的作用。而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即使是最不中听的标语,也一度受到了缺乏安全感的人们一边倒的点赞。

  但有声音认为,诅咒、吓阻式标语背后,反映的恰恰是服务治理能力的不足,本质是“不管用”,所以“寄望”于诅咒和吓阻。而当服务治理能力足够,而治理理念深入人心的时候,这类标语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违文明社会道德精神,一定会被人们抛弃。

  一个例证是,交通事故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是巨量的,但是,在街道和高速公路的标牌上并无对驾车不专心的恶毒诅咒,一句“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已经是所有交通标语里面能找到的最粗暴的表达了。而它,跟当下大量小区里的硬核标语相比简直太软绵绵了。

  而回到疫情本身,我们的安全感也不可能来自于标语,只可能来自于切切实实的防控。

  也有声音认为,硬核标语的内核或许并没有它表面的样子那么凶,“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未必真的会有执行,而更多的是用一种幽默醒目的方式让居民记住不出行的号召。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林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宣传标语在基层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社会动员形式。一方面,标语以简洁明快的方式把复杂的宣传内容归纳为三言两语,十几个字就说清楚了;另一方面,通过对仗、夸张、隐喻等修辞手段,标语可以达到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在他看来,土味标语和土味顺口溜等宣传形式,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无形承担了舒缓民众紧张情绪的“段子”功能。相比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手段,标语在今天更像是一种全民性的文艺创作,可以让民众在自我教育、自我表达中实现防疫宣传。

  然而,很多时候,一则标语是不是开玩笑并不那么容易判断,特别是在公共区域,毕竟不同于网络视频弹幕,它不仅不代表私人观点,而且是代表基层服务管理机构的发声,代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还是要更加注意方式的。

  方式

  疫情当前,通过标语让人们少串门减少病毒感染几率无可厚非,但如果所有标语都以雷人、硬核的方式出现,也未必是件好事,也未必合时宜。春节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哪怕隔离在家,人们也都喜欢听吉祥话。如果在小区,频频看到“今天吃顿野味,明天地府相会”、“串门就是自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这样的横幅,心里会舒服吗?

  其实,标语的创新体现着管理者的智慧和“巧言相劝”的艺术。面对疫情,标语主要起着提醒、警示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什么话都可以写,张牙舞爪,低俗粗暴,什么粗鄙的字眼都可以用。如果这些“硬核标语”存在硬伤,违背公序良俗,其不分场合、不顾语境,过分追求吸睛亮眼,幽默效果,就会落入哗众取宠的俗套。且不说宣传效果究竟如何,大过年的,光是看起来就让人瘆得慌。

  有人认为,这些诅咒式标语尽管用词不雅,但终归出发点是好的。但仔细分析,其实这种观点很难站住脚。这本就是显示基层服务管理的智慧和能力的时候,如果热衷于以让人不舒服的方式“加深印象”,哪怕一时有用也并不可取。实际上,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一个社会对人的尊重都是不容抹杀的,而往往是在特殊时刻,它对人到底有多尊重的成色会受到更多的考验。

  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文明标语也很有趣:“凡进沪,必登记,测体温,莫生气”、“亲戚不走,明年还有,朋友不聚,明年再叙”,这些标语虽未必幽默,却不吓人,也可能无法在网络上引发轰动效果,但写者文明地表达和当地民众文明地接受,成为疫情中的和谐一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弋


2020年02月20日16:37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