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战“疫”|关于那几次全人类铭记的灾难,艺术家是如此表达的

  灾难伴随着人类历史,敏感的艺术家往往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形成灾难文艺与灾难美学的传统。远到欧洲中世纪瘟疫在世界名画中的呈现,近到唐山大地震、非典、东南亚海啸,无不延续这一传统,在文艺中留下印记。

  2020开年一场疫情牵动民心,撼动民生,几乎是伴随着疫情的发布,第一时间,网络上便涌现大批文字、短视频与手机拍图,自发生长,势不可挡。它们当中的许多作品虽然并非出自文艺家之手,但其所自带的信息与情感密度,直抵人心。这些来自疫区、来自抗疫现场的作品,也为以后抗疫文艺的再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撰写专门文章《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其中写道: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灾难的产生常常是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这种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所以灾难一直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从长时段的创作看,如何摆脱功利的、即时的、有限的视角,从生命、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这场大不幸的自然与人文涵义,值得中国文艺家进行观照与反思。

  他更乐观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与医疗的本质,国家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直至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

  灾难文艺有着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关于灾难,艺术究竟该如何进行表达?下面的这些案例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9·11”纪念馆

  2001年9月11日,一个让本世纪人们铭记的日子。

  “9·11”事件给美国民众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成为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病。时隔4年之后,2004年1月,以色列建筑师迈克·阿拉德的作品“倒影缺失”从63个国家的5000多份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纪念这起灾难的最终方案。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伦伯格在911国家纪念馆揭晓仪式上说:“这座纪念馆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而建。前来这一圣地参观的人可以了解在那里发生的事件,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为捍卫我们的自由而献身。”

  该方案占地32368 平方米,将双子塔留下的大坑建成6 米深、各占地4000 平方米的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最终汇入池中央的深渊。用四起的水声遮蔽闹市区的喧嚣,而瀑布则能过滤外部强烈的光线。

  池边的斜坡通往纪念馆内。越往里走,瀑布声越大。到达最底部时,参观者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层轻薄的水帘后,面对一个巨大的水池。四周的墙壁刻满“9·11”恐怖袭击和1993 年2 月26 日世贸中心爆炸案的2979 名死难者姓名,庄重的氛围让人强烈感受到对逝者的怀念和重生的希望。

  “死难者姓名不按任何顺序刻在两个水池周围……因为任何一种排列顺序都可能引起参观者的不适和悲伤。参观者如需找到已逝亲朋的名字,只需请工作人员引领,或者借助位置索引词典。”设计师阿拉德在一份声明中解释说。

  中国艺术家徐冰也亲历了全过程。在人们陷入了恐慌之中的几天,徐冰作为一个艺术家迅速做出了自己的表态,他收集“911”事件的灰尘,并以此为媒介创作出了《何处惹尘埃》。

  “9•11”尘埃

  徐冰和吹起的“9•11”尘埃

  在展览的时候,徐冰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尘埃吹到展厅中,尘埃经过24小时落定后,在展厅的地面上,由灰白色的粉尘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的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被一层像霜一样均匀且薄的粉尘覆盖,有宁静、肃穆之美,但这宁静给人一种很深的剌痛与紧张之感;哪怕是一阵轻风吹过,“现状”都会改变。

  德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通称为“大屠杀纪念碑”,亦称为浩劫纪念碑。位于柏林市中心地区,爱伯特路旁,北邻历史性建筑物布兰登堡门,南接波茨坦广场。这个地点的选择也颇具有深厚的历史象征意义。这一地区不仅是前纳粹德国的权力统治中心,如今也是柏林的政治与行政中心,距德国联邦议会和总理府等国家机关仅咫尺之遥。同时它还紧邻使馆区和动物园。在这么一个联结历史城区、议会和政府区的地方建立揭露德国过去最不堪与晦暗历史的纪念碑,不仅需要非同寻常的道德勇气,同时也体现了非同寻常的反省与自觉诚意。

  艾森曼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使用。地上部分的纪念碑占地19,000 平方米,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2711这个数字是建筑师根据纪念地的面积而定的,它没有任何象征意义,与被害者数目也毫无关联。碑体的材料是十分坚硬的灰色自动密封式混凝土。从远处看,这个水泥碑群形似一片波涛起伏由墓碑组成的波浪。地下部分是纪念碑群下方纳粹屠杀欧洲犹太人历史的纪念馆。其中收藏大量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文字配合图片的形式展示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的迫害政策以及残害欧洲犹太人的历史资料 。

  纳粹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历史不得不让德国人反思:真正的大屠杀凶手究竟是哪一些人?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众多的德国人被纳粹动员,并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大屠杀的行动?而一般普通的德国人,是如何在纳粹时期一个个变身为集体屠杀者?大多数的德国人,又是如何被动的接受犹太人遭屠杀的事实,并对受害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一个国家,在自己政治中心的心脏位置,特别建立一座庞大的碑林,纪念它当年暴行的受害者,毫不掩饰的将自己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向世人展示,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自省与赎罪之举。

  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珂

2020年02月11日16:48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