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泰斗”郭太运: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很知足

  大河网讯(记者林辉)来到开封,路过大梁门,你会看到左右两侧悬挂有一对门神,他们介胄持鞭、怒目发威,为开封保平安、降吉祥。这组门神就是当今95岁高龄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先生于80年代整理传统年画并制作而成,迄今已有30余年时间。

  一生择一事 82年与木版年画日日相处

  见到了郭太运先生。他如今95岁高龄,精神抖擞,思路清晰,穿着整洁,居住在一所八十年代的家属楼中,家中很是简单、整洁。

  郭太运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大能耐,就喜欢‘保护、整理、制作木版年画’。现在年龄大了,子女满堂,很是幸福。在古代,像我这样的匠人师傅不会有太大出息,如今国家对我很照顾,给了我很多荣誉。现在的我喜欢上午去游游泳,下下棋,偶尔去开封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中心给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知足。”

  据了解,郭太运1938年便入开封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云记”当学徒,当时他才13岁,至今,他已与木版年画日日相处了82年。

  八十一岁再度出山 冯骥才称他“年画泰斗”

  1983年,开封市成立了“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郭太运被任命为古版研究室主任,与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所整理出来的年画得到了当时业界名家刘岘、华君武、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冯骥才、倪宝诚等诸多专家的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9月,授予了郭太运“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称郭太运为“年画泰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日渐繁荣昌盛,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与喜欢,八朝古都的开封自然而然成为了焦点。

  开封博物馆作为开封的历史呈现的官方平台和文化、艺术聚集地,宣传、推荐、展示开封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自然而然加重。

  2004年,已有81岁高龄的郭太运被开封博物馆再度聘请出山,担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研究保护中心”指导专家,教授青年人学习年画技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名气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已成为开封市重要的文化名片,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2007年,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做出突出贡献并拥有精湛技艺的郭太运,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大匠风范 让青年才俊继承衣钵

  “郭老师在传授技法时,我的心中就是一个词‘严格’”。开封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中心主任蔡瑞勇说,“我2008年拜郭太运先生为师,从最基础的技法学起。老师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每当看到在刻刀运用雕刻、印制等过程中出现问题,先生都会发脾气、很生气。起初学时,压力很大,总担心先生在背后看我行刀、印制的过程,总怕哪一方面做的不到位,先生会批评教育。现在想想,若不是先生如此严格,我也不会学到真正的技艺。”

  在开封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中心的展览中心,悬挂着一件件印制完成,展示给观众的作品。郭太运在一幅名为《包公》的作品前正在做点评,此件作品正是蔡瑞勇所作。

  郭太运点评到,包公是清官的典范,手抱笏板(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正在上朝的姿势。包公本人脸面颜色并没有如此黑,但你要是把包公制作成白面书生,老百姓是不会认可的,还得按照民俗传说下来的面貌来制作,因为民俗是与百姓交融的文化。包公应该穿黑袍,紫袍也代表黑色。郭太运说,我的学生,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我很满意。

  据了解,开封木版年画是我国木版年画的源头。木版年画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已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东京梦华录》等书籍记载,木版年画诞生在北宋时期的都城汴梁。后经明、清两个朝代,在其城南45里朱仙镇兴盛起来,作坊最多时达300余家。清末民初,朱仙镇衰落,大多数作坊又迁回开封城内,开封城又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销售中心。涌现出一批像“云记”、“天成”、“汇川”等老字号。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用色讲究,历史上以矿物、植物作为原料,使用传统工艺精心熬制而成,印制出的年画色彩鲜艳、永不褪色。其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中原劳动人民憨厚淳朴、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审美情趣。选择题材和塑造的人物多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和敬仰的英雄豪杰。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字、民俗、服饰演变、戏曲发展等提供了直观史料。

2019年12月30日10:30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