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运输主力不是骆驼?沙武田:要为任劳任怨的毛驴正名

  提到古丝绸之路,许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大漠之上,一队骆驼驮着丝绸等物资伴着驼铃行进。但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许多骆驼很可能要被毛驴替代。

  10月26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沙武田做客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分享了《敦煌壁画中的大唐影像》讲座。其中关于驮运物资的交通运输工具的一番讲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他结合敦煌壁画和文献记载等研究发现,丝路运输其实以毛驴为主,而实际上所有的“光环”都套给了骆驼。为此,他直言:“要给在丝绸之路上任劳任怨的毛驴,恢复该有的历史地位!”

  沙武田曾在敦煌工作二十年,他注意到莫高窟壁画上,出现的丝路商人货物运输工具中,有大量毛驴的身影,进而他对传统中把骆驼视为丝路主要运输牲畜观念,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我们从敦煌壁画里可以隐约发现,驮运物资的动物主要有骆驼、有毛驴,也有骡子,但更多的是毛驴。”他说,通过梳理敦煌壁画,再结合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记丝路商人的活动,发现历史时期活跃在丝路上最频繁的身影是毛驴,而不是我们常识性的认识——“沙漠之舟”骆驼。

  他说,虽然马、牛、驴、驼、骡等均是丝路上胡商的运输工具,但大型牲畜骆驼似乎并不容易获取,而胡商们更愿意使用更加轻便和小型化的毛驴来驱使。

  为何是毛驴?沙武田进一步分析说,因为骆驼价格昂贵,饲养的成本也高,但毛驴便宜,又好养活,商人逐利,自然会选择便宜的毛驴作为运输工具。相比之下,毛驴没有骆驼在沙漠中的诸多本领,但对于商队而言,如果单纯从寻找水源、预知风暴等功能而言,一支商队有一两峰骆驼即可,其他大量物资的载重,仍然是这些任劳任怨的毛驴。

  现场,沙武田通过展示多幅敦煌壁画的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丝路上的众多毛驴身影。而一项对12份吐鲁番所出唐公验过所文书的统计显示,在唐代活跃于沿安西四镇、西州、河西、长安丝路的胡汉商队,其中可归入运输工具和方式类的马21匹、驴106头、牛7头、骡3头、驼5峰。

  那为何骆驼最终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象征符号?沙武田说,对于丝路上胡商的运输工具,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门的史学研究者,往往会先入为主,首先注意到大量北朝隋唐墓葬中出土的骆载货物的骆驼俑,这些骆驼俑又往往和胡俑配合出现。

  对于墓葬中出现骆驼载物的意义,有学者认为,更加强调的是精神作用,而非写实手法,除了表示富有之外,这些骆驼上所驮物品,主要是提供给墓主人灵魂使用的物品。

  “总而言之,在传世文献中,对这些在丝绸之路上曾经帮助人类沟通中西、默默奉献的牲畜,无论是对骆驼还是毛驴、骡子,或是拉车的牛,都不曾有过多的记载,但是随着墓葬考古新资料的不断发现,结合保存下来的石窟壁画等资料,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是看到丝路上这些交通运输牲畜蛛丝马迹的默默身影。”沙武田说。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2019年10月27日11:11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