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马工程艺术学概论暨艺术学理论主干课程研讨会在郑大召开

  大河网讯(记者林辉)5月11日,由郑州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第三次全国马工程艺术学概论暨艺术学理论主干课程研讨会“在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举行。全天的议程由开幕式和特邀专家主旨报告两部分组成,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魏小杰主持开幕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编纂的“马工程”系列教材的出版正是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材体系,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主题性研讨会的召开,也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理论的学术发展、教育方式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

  当天,研讨会以“中国艺术精神与艺术教育观念”的梳理,“民族艺术品质及其世界性意义”的思考,“当代艺术的观念与教育实践”的探讨和“数字时代及文化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课题组专家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认为,做艺术学理论研究,要力求打通各个艺术门类的关节,思考艺术之间的共通性,而不是生硬地将各个艺术门类的理论拼凑起来。此外,当前艺术学学科亟待培养人才,期待艺术学知识能够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部马工程中国音乐史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嘉枋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学术观点:如何去思考古今、中外、雅俗等几组音乐史上的典型关系之间的不同?呼吁大家尊重不同,看重传承与发展。并在回答同学的提问时继续强调要做”艺术上的美食家”,有包容宽厚的品味,并通过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尊重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从中发现不同的美。

  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题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田川流说,现实主义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曾经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呈现于世,推动着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进程。

  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指委主任王一川从“文艺高峰的国家构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艺高峰”“中国:立言不朽与品评之路”“西方:师法传统与介入现实”“中外文艺高峰观的当代启示”五部分向听众介绍和解析了当前服从与国家文化复兴战略需要的文艺高峰问题。他特别强调了铸就文艺高峰需要国家体制和管理上的自由环境、艺术家和社会各界思维方式的自由、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继承和突破民族传统以及保持全球性中的本土品格等因素,呼吁艺术家、思想文化界专家、艺术研究家、公众和艺术管理者共同组成相互交织和彼此竞技的“艺术高峰场”。

  专家发言摘要

  第一场

  主讲:彭吉象(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

  题目:《马工程<艺术学概论>知识体系与学科逻辑》

  主持人:蒋文博教授

  发言摘要:彭吉象教授从介绍这本集合了众多学者集体智慧的教材谈起,思考了中国的艺术教育、美育的发展。除了阐述基本的艺术学知识体系,彭教授主要强调了本书立足于我国本国特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我们并不需要泛泛的知识梳理,而是更多的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学、美学体系。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要融入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而在艺术理论的教学与思考中也应由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做出回应与研究,这才是中国的艺术学概论建设的重要性。彭教授还指出了各个艺术门类有着相通之处,而艺术学作为研究其间规律的科学,应当体现出“中国的艺术精神“。并应当大力发展”比较艺术学“,不仅要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艺术进行比较,更要跨门类的比较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性和特点。强调做艺术学理论研究,要力求打通各个艺术门类的关节,思考艺术之间的共通性,而不是生硬的将各个艺术门类的理论拼凑起来。最后,彭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艺术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并认为当前艺术学学科亟待培养人才,期待艺术学知识能够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场

  主讲:戴嘉枋(教育部马工程中国音乐史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目:《<中国音乐史>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主持人:蒋文博教授

  发言摘要:戴教授首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唯物史观在《中国音乐史》教材(即将出版)中的应用。叙述了教材编纂的不断调整和数番修改,务要精彩体现史类教科书的意义:对历史的记忆、借鉴与传承。《中国音乐史》要在做好整体的阐述,搭好框架的同时,有重点的介绍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突出时期、杰出作品和人物,并修正之前音乐史上存在偏差的观点和评价,并且要“找回”我们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历史“遗珠“,将其展现在学者与学生们的面前。同样,戴教授也指出了编纂《中国音乐史》要突出中国特色,提出我国的音乐有着在表演中”即兴发挥“的重要特点,这些属于我国文化的特色都需要我们详细的梳理并介绍出来。希望广大学者、学生与大众读者能够通过教材,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从中得到启发。最后,戴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学术观点:如何去思考”古今“、”中外“”雅俗“几组音乐史上的典型关系之间的不同——是”不同“(本质)的不同,还是”不及”的不同?呼吁大家尊重不同,看重传承与发展。并在回答同学的提问时继续强调要做”艺术上的美食家”,有包容宽厚的品味,并通过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尊重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从中发现不同的美。在热烈的掌声中,戴教授的精彩演讲告一段落,最后,戴教授还幽默的表示,作为一位音乐史论工作者,他最热爱的艺术形式其实是”美术“,引来大家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第三场

  主讲:王一川(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指委主任)

  题目:《艺术学概论:艺术观念及艺术品层面》

  主持人:魏小杰教授

  发言摘要:讲座伊始,王教授向大家抛出了经典的问题:“什么是艺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永远有不同观点和解答的艺术学问题。王一川教授引经据典,从历史上的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论点为我们梳理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所呈现出的思考,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美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康德、尼采、王尔德……王教授用他丰富而扎实的学识与清晰的逻辑令在坐听众领略了关于艺术的基础理论和经典观念。接着,和之前的两位专家一样,与“马工程”教材的编著初衷一样,王教授也不仅仅作为一位艺术学学者,而是作为一位中国的艺术学学者思考着艺术学理论的问题:“什么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它的特色又有哪些。在梳理了中外历史上有关艺术的观点及理论之后,王教授把我们的视野带到了现代,向大家介绍了有关艺术定义的更为多元化的现代争论。接着,王教授还单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艺术观念。最后指出,把握好这些古今中外的艺术观念,才能更好的思考艺术的问题,并从艺术品的层面进行分析,有效的教我们如何将艺术理论运用到艺术实践当中去。

  第四场

  主讲:田川流(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题组成员,原山东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现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题目:《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在我国的流变与发展》

  主持人:魏小杰教授

  发言摘要:现实主义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曾经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呈现于世,推动着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进程。田川流教授从现实主义的来源、现实主义的基本定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衍变、现实主义在当代的回归及深化等方面向听众清晰且深刻地分析了现实主义。田教授肯定了现实主义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出现低迷与淡化,但是融入各种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当下现实主义仍是适用于当代社会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场

  主讲:王一川(教育部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指委主任)

  题目:《中外文艺高峰观及当代启示》

  主持人:魏小杰教授

  发言摘要:晚上7点——9点半,王一川教授不辞辛苦的再次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王教授分别从“文艺高峰的国家构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艺高峰”、“中国:立言不朽与品评之路”、“西方:师法传统与介入现实”、“中外文艺高峰观的当代启示”五部分向听众介绍和解析了当前服从与国家文化复兴战略需要的文艺高峰问题。王教授结合中外文艺史中的代表性作家、批评家及其文艺思想和著作详细地解释了文艺高峰的基本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对文艺高峰研究的遗产,中外文艺高峰的生成路径。在讲座的最后,王教授特别强调了铸就文艺高峰需要国家体制和管理上的自由环境、艺术家和社会各界思维方式的自由、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继承和突破民族传统以及保持全球性中的本土品格等因素,呼吁艺术家、思想文化界专家、艺术研究家、公众和艺术管理者共同组成相互交织和彼此竞技的“艺术高峰场”。

2019年05月15日16:36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