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捕鱼你见过吗?


渔民贾同欣三兄弟依然延续着农耕时代这种牧鹰捕鱼的古老传统技艺


牧鹰人和鱼鹰之间建立了默契和感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策划: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红汛黄婷文图

  鸬鹚,又叫鱼鹰,鱼鹰捕鱼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一叶扁舟出没于青山碧水之中,渔民手执竹竿,以歌代令驱使鱼鹰钻入水中捕捉鱼类。

  在叶县洪庄杨乡桑树贾村,渔民贾同欣三兄弟依然延续着农耕时代这种牧鹰捕鱼的古老传统技艺。贾同欣说,到他们这一辈,已经传承了150余年。

  目前,随着当地河流水质不断好转,对贾氏三兄弟来说,他们既尴尬于对牧鹰捕鱼这种技艺乏人传承心生无奈,更多的则是对家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而感到欣慰和振奋。为了留住这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他们开通了网络直播,向数百万粉丝展现鸬鹚捉鱼过程,呈现家乡一河碧水。

  网络直播鱼鹰捕鱼的和谐画面

  3月30日早上6点,62岁的贾同欣和54岁的贾红伟兄弟俩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12只鱼鹰,两条捕鱼船,渔网,竹竿,抄网,这些就是捕鱼的全部用具。

  同行的还有贾同欣女儿贾晓华,她的任务是在直播平台,向有购买意向的客户直播鱼鹰捕鱼全过程。而今,贾晓华的牧鹰捕鱼网络直播十分火爆,已经拥有了200多万粉丝。

  到达流经襄城县的汝河,只见岸边麦苗正在拔节期,盛开的油菜花间杂着桃花,一湾碧水相映在青山中。

  鱼鹰捕鱼使用的木船与普通木船不同,是由两只不同形体的单船组合而成。单船身长6尺多,宽不过2尺,单船因小不能载重、因窄容易摇晃,故而用两根横杠将两只船并排相连,中间前后左右留一尺五见方的空间,便于站人。两船相并中间,内侧各钉上一块踏板,渔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鱼鹰。因船身短小、划行轻便、掉头灵活,所以在水上划行十分平稳。

  捕鱼前,贾同欣在鱼鹰的脖子上系上了竹叶做的细绳:“这是防止它们私吞大鱼。”微波荡漾中,几个牧鹰人配合着用渔网形成了一个包围圈,然后嘴里唱起嘹亮的号令,用竹竿驱赶着鱼鹰向渔网的包围圈游动,很快,早到的另外两个小舟配合贾同欣兄弟的两个小舟围成了扇面,鱼鹰们灵巧地腾空跃起一头扎进水里,当第一只鱼鹰钻出水面的时候,嘴里已经叼起一只通体金红色的大鲤鱼,牧鹰人眼疾手快一手抄起网兜,一手抓鹰挤着它的喉嚢把鱼扔进了船舱,矫健的鱼鹰跳跃在牧鹰人的竹竿上,抖落着身上的水珠,昂首挺胸骄傲地看着自己的战利品。

  经过几个小时的劳作,船舱里逐渐堆积起大大小小的鱼,鱼鹰们显得有些疲乏了,牧鹰人发出号令,鱼鹰们从水中飞起陆续上船,有序地在船帮上排着队,贾同欣把船停泊到栖息地,用刚刚捕捞上来的小鱼犒劳鱼鹰。

  上世纪90年代家乡河水变质让他们心疼

  叶县古为豫州地,境内主要有汝河、沙河、湛河、澧河、灰河、干江河6大河流经过,贾家所在的桑树贾村依水而居。贾同欣告诉记者,在清朝他的高祖父时期,贾家就开始以捕鱼为生,传到他这一代已历经150多年,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困难时期,他的父亲乐善好施,依靠这门手艺接济了近半个村庄的人,在村里德高望重,直到现在,只要是上点年龄的放鹰人提起他父亲无人不知。

  贾同欣兄弟三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放鹰:“我大哥跟随我父亲学习,我是跟我大哥学习。从孵化雏鹰,到饲养驯化,这中间学问大着呢。”贾同欣所说的这些学问,让牧鹰人和鱼鹰之间建立了默契和感情。“这里的每一条河和鱼鹰之间都是有灵性有默契的,我们放鹰人在鱼儿产卵的夏季是不用鱼鹰捕鱼的,捕鱼都是在春天和秋天,这时的鱼最肥美。”

  牧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被工业的急速发展打破了平衡,由于工业污染加剧,贾庄村附近的河里,鱼越来越少,这对贾同欣这样以鱼鹰捕鱼为生的人来说,日子是越来越艰辛了。贾家三兄弟中,三弟因为赚不到钱改行做了其他。“那时,这附近能捕鱼的河是越来越不好找了。”贾同欣刚开始是在附近的县寻找污染比较少的河道捕鱼,后来是几百公里外的临近省份。

  飘忽不定的游猎生活,让贾同欣尝尽了艰辛,为了找到适合捕鱼的地方,风餐露宿这是常事。腊月如果遇到大雪封路,租不到货车,带着鱼鹰和木船也没法上火车,大家伙挑着扁担,每天走个七八十里地也是正常。”贾同欣黝黑的面庞上刻满了沧桑:“在那时自己能坚持下来,真的是因为舍不得祖上的这些手艺,舍不得这些驯养多年的鱼鹰。”

  家乡水更清,希望捕鱼技艺得到传承

  2012年后,平顶山境内经过治理的河流清亮起来,贾同欣告别游猎生活,三弟贾红伟也开始重操旧业一起捕鱼:“国家治污力度大,现在汝河、沙河、湛河的河水清了,家门口就能捕鱼。”贾红伟还告诉记者,水质变好的特征就是逮的鱼,大都是金红色,不好的水质养出来的鱼都是灰色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贾红伟这样,愿意重操旧业,因为现代捕鱼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渔民的生活,又因鱼鹰的饲养非常辛苦,习艺周期长,原来将近百人的鱼鹰饲养户在平顶山近乎绝迹。“过去,平顶山附近的渔民几乎都喂养鱼鹰,多的20余只,少的10多只,现在牧鹰捕鱼的,我们这一带差不多没了。”

  随着贾氏三兄弟年龄的增大,贾家祖传的贾氏鱼鹰捕鱼技法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去年我大哥因为年龄大干不动了,现在孩子们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出去工作,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贾同欣说到这里有些失落,和鱼鹰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贾氏兄弟和鱼鹰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为鱼鹰的未来担忧,希望鱼鹰捕鱼能长久传承下去。

  贾同欣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祖传的这门鱼鹰捕鱼技法申报非遗项目,把这个古老的捕鱼方式保留传承下去:“流传了千年的好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


2019年04月02日08:20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