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渔民见证沙澧水运兴衰


从高四春的船舱向外望去,沙河水波光粼粼、清澈可见。


靠打鱼为生的漯河老渔民越来越少了


嵩山路沙河桥附近的河堤上,随处可见前来锻炼的市民。

  □策划: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统筹:孟冉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首席记者刘广超实习生姚程文图

  初春时节,万物滋生,漯河市区内两河四岸绿意盎然。

  “现在正处于禁渔期,虽然我们无法下河捕鱼,但心情还是很畅快,因为开禁后鱼更肥美、品种更多。”3月20日上午,提及穿城而过的沙澧两河水质变化,家中6代人靠驾船捕鱼生活的高四春,用“纯净水——酱油汁——淘米水——纯净水”来概括,许多漯河市民认为这话评价得“最贴切、最权威”。

  六代人:多人船上出生,见证沙澧水运兴衰

  在漯河市区沙南岸,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找到了老渔民高四春,他手上拿着猪肉、青菜、大葱,还提了一壶水回来。

  “现在河里的水比前些年清澈多了,但还不能直接吃,平时用水得从岸上接。”高四春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来到了岸边的“船房”旁,通过一根木板直接走到船上。船内部分为内外两间,床、椅子、碗筷厨具样样都有,高四春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年过半百的高四春是位老渔民,不仅在船上出生,并且从记事起就在船上生活,祖上至少六代人都是靠船拉货为生。“我的父亲和爷爷也都是在船上出生,小时候听他们讲,开船拉货什么地方都去过,最远还跑到过上海。”高四春说,当时他家虽然是中号货船,但也有26米长,上面住着30多口人。

  高四春介绍,漯河虽然是一座内陆城市,但自古就是商埠重镇、水旱码头,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已是繁华的商品集散地,曾是全国四大骡马牲畜交易市场之一,有着“中原之中”、“九镇之首”的美誉,当时平顶山、周口等地的货物、商品均在漯河的码头集散。码头贸易的红火、商业的繁华还带动了造船、劳务、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

  “转折点就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舞阳县马湾拦河闸和周口市拦河闸相继建成,航运这条路不再通了,水旱码头也最终停用。”高四春说,再加上随后而来的国家改革,大型货船被收归国有,不少渔民就此上了岸,剩下的也纷纷转型。

  人如潮:花海簇拥沙澧河,吸引异乡人定居漯河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漫步漯河市区沙河老大桥东,记者听到一阵阵嘹亮的歌声。走近一打听,这位唱歌的大叔名叫史立志,今年56岁,老家在焦作市,如今定居在漯河生活。“漯河双河穿城,水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沙澧河风景区建好后,近年来变化更是翻天覆地。”史立志说,能够依水而居,一年四季绿色常荫,每天来河堤上转一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正是他梦寐以求多年的生活。

  嵩山路沙河桥附近的河堤上,随处可见前来锻炼的市民,风景区内的迎春花、梅花等已开放,朵朵鲜花吸引大家拍照留念。据了解,入春后,漯河市沙澧河建设管理委员会及时对景区缺株断档、黄土裸露及人为践踏的小路进行补植补种。等到盛花期,桃花、梨花、白玉兰、樱花、杏花等多个品种的鲜花将争奇斗艳,沙河和澧河两河四岸36公里长的风景区将变成花海。

  上世纪:“纯净水”随手喝,担上岸能卖钱

  当年,沙澧河水质有多好?高四春用“纯净水”三个字比喻。

  “1975年以前,河水用手一捧甚至就能直接喝,船上的生活用水都是直接用的河水。”高四春说,当时河水不仅清澈,鱼虾种类也比现在多。“以前听爷爷讲,每年冬天货运不好干的时候,他就从河里挑水往城区送,一担两桶水可以卖6分钱。”高四春说,当时市民要么带着桶来河边挑水,要么就买水吃,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河水的水质有多好。

  伴随着航运的衰落,高四春一家人虽说不再开船拉货了,但生活还得继续,他们思来想去决定去河道里采砂。“当时根本就没有环保这一说法,采砂也并不是非法的行当,大家都是慢慢摸索着干,勉强顾得住生活。”高四春告诉记者,后来到1987年国家下了规定,不允许私自采砂,他们也就不再干了。

  1987年后,高四春也曾短暂上过岸,一边打工一边在河里下网,趁着下班时间再来到河边起网。到了1995年,高四春辞职,再次回到河边靠打鱼为生,这一坚持就是24年之久,而对于河水的一些变化,他比其他人要更加清楚。

  多年前:“酱油汁”脏了河,野生鱼类骤减

  在高四春印象中,从1975年后,缓缓流过的河水就开始慢慢变了颜色。

  “刚开始其实还好,但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高污染企业在河边建设了工厂,还有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越来越多,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高四春说,他曾看到过各种腥臭的工业废水往河里排放,也曾目睹过整个河面漂满“白色垃圾”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高四春回忆,污染最严重的时期出现在2000年至2010年间,他甚至直接称呼当时的河水为“酱油汁”。“当时每天在船上,眼睁睁看着这‘酱油色’的河水流过去,心里真是非常难过。”高四春说,伴随着河水被污染,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鱼的种类变少了,“原先河里估计有二三十种野生鱼虾,现在能看到的已经消失了一大半,剩下的都是适应性强的种类,还有小鱼苗的存活率也直线降低”。

  据高四春讲述,当时有很多工厂会把污水管道铺设在极为隐蔽的地方,或者直接就铺设在河底,平时不排污,每逢下雨和汛期时,就开始往外排污水。“只要一排污水,熏得鱼都不敢在附近水里待,岸边钓鱼的人都知道这回事。”高四春说。

  记者了解到,“打鱼不用绝户网”是流传于渔民间的一句老话,意思是捕鱼时网眼要稍大一些,这样的话大鱼能够捕到,小鱼苗则会通过网眼逃脱,但急速恶化的水质却宛如一张笼罩在整个河面的“绝户网”,令渔民们都倍感绝望,因此又有不少人选择了弃船上岸。

  现如今:桃花水母现沙澧,“纯净水”归期在即

  谈及近些年河水的变化,高四春又用了“淘米水”这个词来形容。

  “平时河水看上去很清澈,但只要上游一放水,立马就变得有些浑浊,所以叫‘淘米水’,可水质与前些年相比,已经好太多了。”高四春说,按照10分制来说,1975年之前的水质能达到9分,污染严重时无法打分,现如今的水质还给出7分吧。

  记者了解到,高四春眼中的“淘米水”如今也正变得越来越清澈。前些年,漯河市民曾多次在澧河中发现过“桃花水母”。因该生物对生存环境有极高要求,活体又极难制成标本,所以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还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而“桃花水母”的频频出现,从侧面证明了漯河水质的明显变化。

  采访中,漯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说,如今澧河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达标率100%,水源地标准化建设位居全省前列,多次获生态环境部表扬。2018年,漯河市7条省控、国控河流水质年均浓度达到省定目标要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

  “污染容易治理起来却很难,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只能慢慢来治理,不过相信通过今后的各项环保政策,离‘纯净水’再次回来的日子不远了!”记者临走时,高四春端着碗站到船板处大口吃面,语气里透出十足的信心。


2019年03月21日07:29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