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千年古刹风穴寺

  

风穴寺远眺


  古刹通幽

  □孙利芳

  天降祥瑞。那一片片飞舞的雪花啊,多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白蝴蝶,跳着轻盈的舞姿,纯净得让人感动。

  望着铺天盖地的飞雪,突然很想探访家乡的名胜古迹风穴寺。从小到大,风穴寺去过不知多少次,但还从来没有在漫天飞雪中拜访过,抑制不住内心的期盼,抓起一件红色羽绒服顶着飞雪来到公交站牌,大雪封路,班车停开,我决意冒雪步行前往。

  雪花在寂静的乡间小路上吟唱着“簌簌”的歌声,一片片亲吻着我的脸颊、发梢,在雪野中行进,在快乐中期盼,雪中的风穴寺该是怎样的美丽?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冒雪前行,远远地,古朴大方高高耸立的山门出现在眼前,穿过山门,幽静的小道上偶尔传来一两声鸟叫,打破了寂静的原野。

  右侧,静谧肃穆的“夷园”静静地悄然而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墓园。刘禹锡以其豪放的风格开创了初唐的新诗风,风流蕴藉,和婉明丽,交融着情景韵理,被《正声集》誉为初唐才子第一人。吟诵着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千古绝唱,感受着初唐诗歌的清新诗韵,继续向前行进。

  左侧,洁白山坡上一大片塔林出现在眼前,这是风穴寺的景点之一塔林。风穴寺塔林分上下两个塔林,共有元明清三代115座古塔,是历代僧人的墓塔,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形态各异,式样繁多,历史价值极高,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雕刻和书法艺术的宝库,是河南省仅次于少林寺的第二大塔林。塔林在飞舞的雪花中悠然挺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坦然接受着岁月的洗礼磨砺。远远地,“白云禅寺”几个大字出现在洁白雪花铺就的通往寺院道路的前方,紧跑几步,满怀喜悦地踏进寺门。

  风穴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城北,始建于东汉初年,因寺东之山有大小风穴洞而得名,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风穴寺北有紫霄峰,侧有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石榴峰等九条山脉逶迤相连,朝向寺院,有“九龙朝风穴,连台见古刹”之誉。又因寺院坐落于嵩山南麓群峰之间的山坳里,又名“千峰寺”,唐时又叫“香积寺”,经北魏、唐、宋、元、明、清,至今保存完好。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千峰深处卧烟霞,雪缀山房树树花。”进入寺中,葱茏的古柏在大雪的映衬下更加青翠挺拔,让人由不得吟诵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壮丽诗篇,一股豪情壮志令人热血沸腾。

  风穴寺内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共有殿、阁、楼、台140余间,被专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最完整的三个建筑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被称为风穴寺“三大国宝”。

  七祖塔,是风穴寺塔林中的翘楚,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赐名七祖塔,为全国七大唐塔之一。塔为四方形,9层,密檐式空心砖结构,塔高27米,塔的各部比例均匀,造型优美,叠涩出檐,檐下呈弧形反曲线,体现了唐代早期密檐的典型风格。塔身从下向上由细渐粗,至中部又由粗变细,呈抛物线形,远看妩媚流畅,犹如火焰升起,古朴秀丽。巍峨高耸的塔身完全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给古塔蒙上了一层神秘典雅的色彩。

  建于宋代的悬钟阁是三檐歇山式,建于6米高的方形石台上,飞檐挑角。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9999斤,造型浑厚古朴,铭文清晰,被誉为“中原第一钟”。

  中佛殿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歇山九脊顶,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歇山顶,图案规正,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比例适当,建于1.5米高的砖台上,飞檐挑角,古朴大方,精心设计,似展翅欲飞,殿内的石雕、木刻、佛像、菩萨等形神兼备,刚劲潇洒。

  寺内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精雕细刻。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木质结构的特点,创造出屋顶举折、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欲飞的柔和优美曲线,再加上屋脊和梁端雕刻上精美的雕饰,配以丹红柱子门窗、蓝绿色房檐、点缀上金线金点红点,使整个建筑的彩色图案更加活泼亮丽,风格各不相同。如今,在白雪的装扮下更加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不禁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喝彩不已。

  往前行进,隐隐约约传来叮叮咚咚潺潺的流水声,这就是寺内著名八大景之一的“大慈泉”水了。“清溪积冷泉犹咽”,冰天雪地之中,大慈泉水依然清澈温暖,泉水涓涓流淌,在白雪皑皑中散发着袅袅水雾,仿佛一条小小的银龙穿越寺院。大慈泉水不仅清澈甘洌,水色清醇,而且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涝不涨水,旱不减水,冬不结冰。往上一路寻去,除了一片百年的翠绿竹林,水源却悄然不见,无处寻觅。上面既无大的湖泊水库,也无瀑布泉水,难道是无源之水天上来吗?

  原来,风穴寺依山而建,群山环绕,地处谷底,四面环山的山势形成几个巨大的汇水坡,所有的雨水都顺山势汇聚,而风穴寺附近的山坡大都是厚厚的麦饭石岩层结构,麦饭石岩层把汇聚的雨水层层吸附并储存起来,一点点渗透最终汇聚形成一股涓涓细流注入谷底寺中的大慈泉,形成了冬夏流淌从不间断的“神奇之水”。而且通过麦饭石以及生长在麦饭石岩层上的布满竹根和何首乌的绿色植被的过滤后,大慈泉水就成了延年益寿、补益精血、清热解毒的“圣水”了。掬一把泉水洗把脸,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继续向前走,通过“曲径通幽”之门,来到另外一处清雅之地。四季翠绿的古柏葱茏茂盛,如今披上了洁白的冬装,更加清幽静雅,蜿蜒曲折,妙趣横生,大雪纷飞中,曲径通幽的意境更加美妙纯净了!

  拾级而上,穿越罗汉殿,便是风穴寺的最高处望州亭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展现在眼前。举目远眺,北边是中岳嵩山遥相呼应,东面是翠柏白雪亭阁耸立,南边是古城汝州和秀丽的汝水河畔,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飞速发展。若晴日放眼望去,汝州市区的全景就能尽收眼底呢!

  站在望州亭上,临亭俯瞰,风穴寺全景尽现眼前,雪中的风穴寺更加迷人美丽。观望着寺中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殿台楼阁,两山夹道,峰峦秀拔,苍柏叠翠,清泉侧流,宝塔高耸,殿阁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朴,真是银装素裹,风景如画。吟诵着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的诗情画意让我久久沉醉。观望着千年矗立的风穴寺,虽然地处群山环绕的谷底,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无数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经历了岁月无情的侵蚀却缘何能千年不倒庄严矗立?2014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之《风穴寺之谜》给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古代人民在寺院的东西两侧利用洪水冲刷出的沟壑,巧加修建成两条沟渠,巧妙地分流了凶猛的山洪和泥石流,减少对寺庙的冲击力,才躲过无数次自然灾害而千年矗立。

  风穴寺不仅是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还见证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

  我爱你,故乡的千年古刹风穴寺,我更爱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本版图片由特约摄影师张军平提供)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2019年03月14日08:50 来源:大河报 责任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