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砦,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范例

宋砦新貌

宋砦村村民代表参加专家调研座谈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幸福的宋砦村民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引言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极大地富裕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形象。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推动这些变化的动力来自哪里?造就如此辉煌的玄机和奥妙有哪些?让我们走进宋砦——这个中原腹地昔日默默无闻、今朝风光无限的小村落,通过解读中国治理体系一个最小单元的前世今生,进而举一反三,认识引发中华大地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原因,领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在农村的丰富实践,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穷魅力。

  宋砦,位于郑州市金水区西北部,占地0.6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不足800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宋砦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下,宋砦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的贫困村,逐渐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8万多元、户均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千万富翁村”。

  199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曾树立宋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省农村10面红旗之一。20年过去了,宋砦始终长盛不衰,依然红旗猎猎,以其沧桑巨变、活力永驻引起广泛关注,数度被誉为“宋砦之谜”“宋砦现象”“宋砦模式”……

  宋砦的嬗变,既充分折射了古老中原大地一个传统村落在改革开放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时代轨迹,也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在乡村层面成功实践并助推中原更加出彩的探索印记。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宋砦40年的变迁史自始至终贯穿着解放思想这一主线,在破除旧的思想、观念、习惯、意识等方面,宋砦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宋砦均体现出了破除思想禁锢和束缚的勇毅和果敢,并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生动地诠释了改革开放在乡村层面的实践探索。

  (一)市场意识的启蒙和升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宋砦充分利用地处郑州近郊的区位优势,大胆解放思想,率先开展农业结构调整,从粮农到菜农再到果农,宋砦在农业结构调整领域大显身手,农业经营的效益也逐步提升。这领先一步的“脑筋急转弯”,启发了宋砦朦胧的“市场经济”意识,为宋砦进一步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沿海地区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事实,宋砦决策层经过多方考察、充分论证之后,再次大胆解放思想,作出了对宋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即彻底放弃传统的小农经营格局,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宋砦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战略转型,推动宋砦经济跃上新台阶。

  (二)抢抓机遇、抢占先机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人也必然是思想解放的人。以村党总支书记宋丰年为代表的宋砦决策层正是这样一群善于抢抓机遇的时代弄潮儿。上世纪80年代末,当“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宏观背景对乡镇企业发展不甚有利之时,宋砦却逆风飞扬,高调成立了宋砦农工商贸易公司,把别人的观望、彷徨和犹豫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险中求胜,尽占先机,确立了宋砦发展的领先优势。

  南方谈话和市场经济的提出不啻天赐良机。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政策敏感性,宋砦人通过“借贷发展、借船过河、借才生财”,高起点、大手笔营造投资环境,吸引八方客商。一时间,宋砦成为投资创业的乐土,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办企业的年产值高达数十亿元,几辈子土里刨食的传统村落转眼间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村。

  与多数城郊村被动卷入城市不同,宋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办乡镇企业的同时,就主动与郑州市规划局接洽,使村镇建设较早纳入郑州市区的总体规划之中。这种破除小农意识、主动融城的策略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发展先机,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而且大大节约了城市化成本,避免了城市化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城中村”乱象。

  对于机遇的理解,宋砦的领航人,村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宋丰年有一句精妙的描述,“市场竞争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会是罪人”。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事业心,使宋砦在机遇面前见事早、出手快、标准高、办法实,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在深化改革中持续解放思想面对底子薄、缺技术、没人才的要素资源匮乏实际,宋砦创造性地推出“以产权引项目”“以经营权招人才”和“以亲情聚人心”等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和举措,充分展示了宋砦人解放思想的勇气、智慧和胆识。若干年后,宋丰年在评论当时大力发展工业时说:“秘诀没有,我们只不过是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巧借外力办企业方面,转变了一下观念,胆子大了一点而已。”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宋砦的做法同样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没有像众多的城郊村那样,通过出卖土地谋求短期的发展与繁荣,而是通过主动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无偿为城市化提供绿地、游园、学校等公益设施建设用地,依靠自主开发“第一家园”和“第二家园”,开辟了一条不以牺牲农民土地为代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1992年前后,在着力发展工业的早期,在别的村子为国家基础建设占用了自己的土地而斤斤计较时,宋砦人却慷慨大度,科学而超前地规划和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时,村里的电源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村民照明、浇地,企业用电更无从谈起。他们便与郑州市电业局达成协议,共同兴办变电站。

  电力问题解决了,村里又开始着手修路、发展通信。在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宋砦的村镇建设被纳入郑州市的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劳动路、丰乐路、拖厂路、亨达路、宋砦路等一条条新路很快建成。同时,为改变通信落后状况,村里规定,凡电信部门施工通过宋砦地段,村里提供全方位服务,相关基建条件无偿提供。几年间,宋砦开通了国际通信线路及程控电话数千门,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与世界各地随时取得联系。

  当年8月,宋砦村委会向市规划局提出,按城市化标准对旧村进行改造,拆除旧村,建设科学布局并与省会发展相协调的居民小区“第一家园”。1996年新年伊始,郑州市政府便将宋砦确定为都市村庄规划建设试点,纳入郑州市整体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其进行旧村改造和工贸苑区建设。为了适应城市整体规划,宋砦主动腾出200多亩土地用于道路修建。多年来,宋砦村没有卖村里一分土地,而是采用多种办法调整和买进土地,以独有的运作与经营方式,提高了质量和价值,为宋砦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他不少城乡接合部村庄的土地流失后,虽经多方努力,都难以实现收回土地的目的,留下永久的遗憾。

  (四)在不断开放中大胆创新用人模式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宋砦的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宋砦创业之初,他们就提出“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不分内外”的思想,推出了“以经营权招人才”“以亲情聚人心”的用人策略,坚决打破乡镇企业“用自己人,办自己事”的传统家族式用人模式,对人才敢于付出,大胆启用,充分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按照“引八方人才、兴百年大业”的思路,宋砦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各类人才纷至沓来。“进了宋砦门,便是一家人。”对于有技术、会管理的经营人才一律委以重任,还被授予企业经营权,对宋砦发展有贡献的外聘人才统统授予“荣誉村民”称号,享受村民一切福利待遇,使这些外来人才真正体会到宋砦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

  回首这些年宋砦走过的改革开放之路,村党总支书记宋丰年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认准了一个理,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能多缴税金,多吸纳下岗职工,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我们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实践证明对了的就坚持,错了的就马上改正。”正是这种坚持解放思想、务实改革的信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宋砦奇迹,也以基层的成功探索充分说明发展是硬道理,让硬道理“硬”起来,就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筑牢乡村经济繁荣的制度基础

  发展,需要培育具有恒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真正的市场主体是伴随着产权制度改革诞生的。宋砦40年来的巨变,正是得益于其在产权改革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上的大胆探索。宋砦领导层较早意识到乡镇企业集体产权模糊的治理弊端,从创办第一家集体企业伊始,就开始了企业产权改革的艰辛探索,通过明晰产权,实现集体资本人格化,使传统的集体企业脱胎换骨,使村民成为活力十足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从“三三四”制到“四九五一”制再到“倒四六”“倒三七”制,最后到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宋砦完成了企业产权改革“四部曲”,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架构。

  (一)打破“大锅饭”的“三三四”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宋砦带头人宋丰年就对局部区域的所有制改革问题产生了兴趣。他认为,在特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能很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步确立,宋砦村经济借势快速发展。企业办起来了,人才引进来了,如何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成为宋砦领导班子常常考虑的问题。他们的核心做法是,通过明晰产权和责、权、利关系,调动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

  有一个不能忽略的背景是,宋砦的发展是由集体经济起步的。宋砦经济之所以充满生机与活力,就是他们成功地实现了集体资本人格化,有效地实现了资本与人的紧密结合,通过分配方案,把企业的经营者及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相连,使集体资本成为人格化的有意识的资本。

  上世纪80年代末,当许多乡村集体企业仍固守旧体制,热衷于吃“大锅饭”时,新成立的宋砦村农工商贸易公司就开始在企业的分配制度上进行大胆改革。当时的分配方案被他们称之为“三三四”制,即在每个企业每年的纯利润中,30%上缴公司,30%作为企业内部分配资金,40%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实行这一分配方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加重利益驱动的杠杆,进一步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把蛋糕做大,实现人人致富、家家致富、全民致富的目的。

  (二)让利经营者的“倒四六”分配法199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是宋砦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宋砦村农工商贸易公司对“三三四”制分配方案进行了修改,开始实行“四十九比五十一”的分配方案,即每个企业在每年的税后纯利润中,除拿出40%作企业发展基金外,剩余部分的49%由企业经营者自行支配,51%上交集团,从而扩大了企业经营者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

  伴随着全国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到来,宋砦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1993年,宋砦村开始实行“倒四六”分配方案。方案规定:凡是与宋砦村合资办的企业,大头让给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经营者占60%的股份,其所得可自由支配,集团只要40%的股份。

  “倒四六”分配方案,是在亨达集团与经营者的合营企业中实施的。亨达集团和村委会不参与经营,只保留管理、监督、服务权利,通过服务拿一些服务费。企业全部交给经营者负责,让企业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经营。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但避免了村集体直接参与经营的风险,而且又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净财富”。这一做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把企业经营好坏与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营者实现了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

  (三)超常发展向股份制借力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办法,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一种今天看来很先进的办法也许明天就会落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倒四六”分配方案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企业是在负债的情况下经营的,经营方并没有按60%投入,而是企业贷款,亨达集团担保,经营者并不存在60%的风险。同时,还有少数企业认为,“倒四六”股份制,大头既然是企业,那么亨达集团就无须再去监督。宋砦发展的路上再次遇到了困惑。如果再按“四六制”操作,亨达集团和宋砦村都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1997年11月15日,亨达集团进行机制改革,开始实行股份制。这次改制,彻底明晰了产权,企业无论由谁投资,集团把股份全部让给企业,企业经营者拥有全部股份。与之相对应,该企业也要承担其全部负债。据此依法注销了亨达企业集团,成立了宋砦工贸苑区管委会。这样,企业只需向宋砦村委会、宋砦工贸苑区管委会交纳土地使用费和管理费,在经营运作中无需接受村委会和管委会的直接管理。如此一来,每个企业都真正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全额控股、产权明晰的经济实体。

  按照规定,企业产权归厂长经理,地面一切附属物归企业所有,宋砦以回收租金的形式实现本村土地的保值增值,企业按所占用土地向村委会交纳土地使用费,作为全体村民的收益。工贸苑区管委会的职能随之转变:管委会以真正服务者的形象出现,对企业的管理由紧密型、直接型、行政型管理转变为松散型、间接型、服务型,主要为各企业提供协调外部关系等服务,从而实现了企业管赚钱,村两委管发展,管委会管服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这次改制,再次得到企业的拥护。产权明晰的企业加快发展的劲头,在改制后更足了,他们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增加资本投入,改革内部分配原则,尽最大可能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到1998年年初,宋砦村的企业全部改制完毕。

  (四)将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到底

  在不断推进企业改制改革的同时,宋砦还对村里的所有制结构、集体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管理办法进行了大胆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宋砦村从未硬性规定公有、非公有成分各占多大比例,他们始终认为并坚持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哪种成分发展得快都可以。

  与此同时,宋砦逐步改革“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集体分配做法,把集体收入用到刀刃上。如确保村民子女12年义务教育,确保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确保公益事业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等。

  2004年1月,宋砦村对管理体制再次进行优化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村党总支不再直接管理村务或社区事务,使党组织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转而集中精力研究重大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来保证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落实。从而在全村形成了“支部抓发展、社区管服务、企业管挣钱、户户搞经营、人人求文明”的新局面。

  是啊,也许宋砦的决策者并不熟知产权理论的“深奥”道理,但他们却深谙产权关系之精髓,以特有的智慧和勇气诠释了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原本内涵,他们通过破除“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大集体”的传统观念,不断明晰产权,实现集体资本人格化,使传统的集体企业脱胎换骨,使村民成为拥有自有资本的新型有产者,把具有宋砦特色的产权革命不断推向纵深。

  回顾这些年的改革之路,宋丰年说:“改革出活力,改革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城郊乡村融入城市模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还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农村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个方面,宋砦都坚持改革创新,大胆试大胆闯,走出了一条契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符合中央精神和群众诉求、促进乡村振兴和百姓富裕的振兴之路。

  (一)由纯粹的土里刨食到三产当家的一二三产业融合

  改革开放前,宋砦人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搞好农业生产,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思想观念还是土里刨食,喂饱自己和家人。如今,宋砦人不再靠天吃饭,过去的“洗脚上田”变成了今天的经营家园。顺应城市市场的需求,宋砦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发展金苑面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餐饮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建成了北方大砂锅、丰乐园大酒店、保龄球馆、亨达康乐城之后,又筹建了丰盛园休闲俱乐部、弘润华夏大酒店等高档次而又极具特色的酒店餐饮和娱乐场所,逐步形成了融观光、娱乐、度假、休闲、商贸、文化、健身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宋砦引领了郑州市的消费潮流,成为省会第三产业的风向标。

  对宋砦来说,第三产业的当家,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化又为产业的提升和优化助力加油。当许多地方还在为基础设施建设和聚集产业苦恼时,宋砦已沿着这个方向走出了很远。如今走进宋砦,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村”的表象、“村”的内涵。事实上,在踩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那块薄薄砖头,跳进工业生产的广阔世界,进而又在第三产业显露身手之后,宋砦已经告别了农村、融入了城市。

  我们应该为宋砦喝彩。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广大农村封闭落后,“三农”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宋砦用自己的实践,改写亘古不变的农村编年史。从调整农业结构,到迈入工业门槛;从二产规模扩张,到三产全面提升;从倡导现代文明,到提速社区建设。宋砦总能以“率先”的意识引领时代之风骚,抢占发展之先机。

  (二)由郊区的农业村落到融入城市的新社区

  宋砦村地处郑州市郊区,面临的问题与全国各城市郊区农民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但是所走过的道路却完全不同,他们不是等着城市的发展将其“裹入”,更不是采取等、靠、要的方式,而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迎合未来城市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自觉地与城市规划建设接轨。先后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实验小学分校和实验幼儿园分园;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长期免费供人们参观、学习和交流。村民统一住上了基础设施完备的小区新楼房,小区内卫生院、图书馆、篮球场和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齐全。如今,走进宋砦,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漂亮的住宅楼、气势恢宏的酒店、草绿花红的游园绿地、绿树掩映的道路、设施齐全的健身场所和安居乐业的村民,完全看不出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它已经自然地融入城市中。

  发展要以人为本,但在基层工作中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大部分百姓不同意,这件事还干不干?宋砦的回答是,既要顺应发展潮流,又要引导发展潮流;只要符合发展潮流,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1996年,宋砦“第一家园”建成,19幢居民楼700多套单元房中,电话、有线电视、学校、幼儿园、礼堂、商店、卫生院、俱乐部等设施一应俱全。宋砦的村民可以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生活了。如今,看着一些都市村庄的楼房因乱建乱盖,不符合市政建设的统一规划而纷纷被拆除,宋砦的村民们都说,幸亏宋丰年这一班人有眼光,咱们才减少了损失。

  (三)由赤脚的庄稼汉到城市文明熏陶下的新市民

  传统农民由以习惯的农业耕作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下子投入到一个交易的、竞争的、市场化的现代社会,其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表象形式上的移位,而是一种朝夕间难以完成的更深层次变化。通过发展农业、工业再到服务业,宋砦彻底摆脱了小农意识,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增强了城市观念。宋砦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不仅从外表上由土里土气的服饰到追求时尚、名牌服饰体现出来,更是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城市化,真正融入了都市文明。通过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今日的宋砦,不仅在经济上与市区实现了超水平的对接,而且在精神上与市区实现了同等程度的融入。

  概括起来说,宋砦变化之“巨”,表面看是村容村貌、产业形态、就业途径等,实则是“人”,换言之,“人”的巨变是宋砦巨变的本质所在。宋砦“人”的巨变表现在:一是社会地位上,宋砦人实现了从“个个穷光蛋”到“人人有其产”的转变。现在的宋砦人成了社会资本的平等所有者,实现了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预言。二是社会角色上,宋砦人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到新型市民的转变。今日的宋砦,不仅在经济上与市区实现了超水平的对接,而且在精神上与市区实现了同等程度的融入,实现了农民到市民“内化”的脱胎换骨的转变。三是行为特征上,宋砦人实现了由听命于领导的“单位人”到自主发展的“自由人”的嬗变。今日之宋砦,村民自主办企业,自主管村务。传统的行政管制正让位于日臻完善的村民自治。村民们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美好的家园。

  (四)把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扛在肩上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随着宋砦融入城市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与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发生严重冲突。宋砦人较早认识和接受了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扛在了肩上。他们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和气魄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对于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坚决关停。考虑到城市建设、环境改造和宋砦长远发展,1996年年初,宋砦一次下马了耐火材料厂、化工厂、达源钢铁公司等8个污染企业。

  后来的实践证明,及早淘汰这些污染环境的企业,宋砦是很有远见、富有智慧的。正是较早地砍掉了这些尤其不适宜在城市兴办的污染企业,才使宋砦早早甩掉了可能拖累经济快车前进的包袱。

  此后,宋砦领导层更加自觉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凡引进项目,都要把是否绿色环保作为取舍的首要标准,并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重视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在村民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今日之宋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已经深入人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成为全体宋砦人的自觉行动。

  四、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几十年来,宋砦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发展的认识,自觉探索村级科学发展之路。他们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旧村改造、安居工程、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居民素质等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的宋砦村,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治安稳定、安居乐业,居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高。

  (一)抢占发展先机,追求全面发展

  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广大农村封闭落后,“三农”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宋砦用自己的实践,改写亘古不变的农村编年史。从调整农业结构,到迈入工业门槛;从二产规模扩张,到三产全面提升;从倡导现代文明,到提速社区建设。宋砦总能以“率先”的意识引领时代之风骚,抢占发展之先机。

  追求全面发展,是宋砦成功的突出特点。宋砦对郑州的城市化进程具有科学的预判,无论兴办工业,还是推进第三产业,均与郑州市的总体规划有效衔接,使宋砦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减少了大拆大建的诸多弊端,使其城市化进程显得健康、平稳和有序。这一独特的近郊村自觉融入城市的路径,既是宋砦决策层践行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又从根本上奠定了宋砦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宋砦决策层从创业伊始,就抱定“不吃群众,不拿群众,不让群众担风险”的宗旨,通过创办经济实体,以公司的赢利承担起村里基础设施、村民补助、公益事业、农业税费、提留统筹、办公费用、干部工资等各项支出,实现了“以工补农”的目的。二三产业在宋砦风起云涌之时,村民的福利水平“水涨船高”,福利项目也扩展至12年义务教育,村民养老、医疗以及村级公益事业的完善和提高等诸多领域。

  为确保宋砦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宋砦相继兴建了“安居工程”——第一家园和“富民工程”——第二家园。同时,幼儿园、小学、中学、农民夜校、技校、图书馆、美术馆、篮球场、医院、俱乐部、公园、绿地和老年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宋砦的人居环境。

  (二)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实现全面发展,最难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也能够“优化程序”尽快实现。但农民到市民内质的转变,却需要经历一个“内化”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旧村最后一座茅厕被推倒后,宋丰年不禁感慨万千:建设一个新宋砦容易,把宋砦融入城市难,要改变村民的观念难上加难。

  宋砦下决心推进现代文明建设在让“口袋”富起来的同时,也千方百计打破传统的小农意识,让“脑袋”富起来。那之后,全村党员干部经常利用会议、夜校、墙报、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村民打破陈旧的家族观念,定期评选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好妯娌、好媳妇、好丈夫;以群众秧歌队、健身队、计生学校、职工运动会、演讲比赛、书画展等活动为载体,丰富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全方位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通过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多年来,宋砦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和黄赌毒现象,实现“零上访”,即便是邻里间偶有隔阂,在村内就能得到有效化解。

  宋砦还选派优秀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或出国深造,培养梯队人才;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强化村民的传统道德教育;利用民调会、村民代表、红白理事会和村民理财小组,提高村民的民主管理水平;邀请专家授课,开阔村民的视野;免费举办民俗文化节、山水画展、文艺演出,提高村民的艺术鉴赏力等等。总之,通过对村民的全方位教育,从观念上加快其融入城市的步伐。

  宋砦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宋砦人也真正得到了全面发展。宋砦人之所以能追求并逐步实现全面发展,是由于存在多重推力。一是大势引力。宋砦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个城郊村庄的实践。宋砦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的大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大势,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大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势。概括地说,是改革开放的环境成就了宋砦的伟业与辉煌。二是改革给力。宋砦借助改革开放之大势,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土地换资金”“以产权引项目”“以经营权招人才”,打破“大锅饭”的“三三四”,让利经营者的“倒四六”,独具特色的民营化,改革使宋砦成为创业的乐土,改革使宋砦不断创造神奇。三是和谐聚力。宋砦创业之初就将“以仁交友、以义取利、以礼待人、以智谋事、以信扬名”作为信条。宋砦坚决打破“用自己人,办自己事”的家族式用人模式,大力弘扬知恩图报、积德行善、尊老爱幼、以和为贵等传统美德,叫响“给予是快乐、回报是荣耀”的口号。宋砦人依靠这些推力,改变了宋砦,也完善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提升了自我。

  (三)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宋砦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竞争、依法发展的过程。宋砦人法律意识强,从企业改制到旧村拆迁,从土地征收到规划建设,从家族合作到现代企业治理,对于村里重大决策等复杂事项聘请法律顾问参与制订解决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宋砦进一步完善了党员干部学法制度,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举办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会制度、市场经济等知识培训班。开展“道德入民心、法律进万家”、法律知识讲座、法制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使法律知识进村、入户、到人。

  2016年年底,宋砦建成全国首家村级法治宣传教育平台——宋砦法治展览馆,并连续承办法治河南乡村论坛,成立乡村研究中心,旨在通过法治论坛、法治展览馆和推动乡村法治研究,促进农村发展治理问题的研究、交流,并通过这个平台影响教育更多基层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尊法、用法,把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精神落实到基层。迄今,法治河南乡村论坛已承办三届,宋砦法治展览馆也不断丰富完善。宋丰年在第三届法治河南乡村论坛上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宋砦法治展览馆和法治河南乡村论坛长期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执着奋斗,久久为功,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乡村发展理念和思路,指导带动更多的农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我们看到,宋砦村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以其翻天覆地的巨变,诠释了依法治国在一个城郊村庄的实践和发展。我们坚信,随着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党中央确定的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得到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从传统的行政管制到日臻完善的村民自治,宋砦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很难打破的思维定式。宋砦村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社区,宋砦由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的历史性演变,正是践行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乡村振兴要求的结果。

  宋砦领导层认为,民主就是大家的事商量着办,而调动村民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宋砦村的企业办起来了,村民生活富裕了,村民们也在熟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一方面,村委自己组建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物业管理队伍,对辖区全体居民在房屋维修、水电通讯、治安保卫、家政服务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另一方面,宋砦充分发扬民主,把村里的所有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都让群众集体参与,通过召开全体会议等形式让大家广泛讨论,并把诸如分配方案、产业结构调整、股权改革方案等重要事项,一一张榜公布,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进退取舍,由此更能得到群众拥护,真正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今的宋砦,正依靠群众的力量,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美好的家园。

  五、坚持共同富裕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描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作为重要标准和目标。

  宋砦以其40年的实践,以富民为宗旨,坚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借助于适时的结构调整、创新创业创富,终结了延续数千年的贫困,使贫苦农民变身为家财万贯的新市民,其历程堪称坎坷,其业绩可歌可泣,其经验弥足珍贵。

  (一)结构调整“趟出第一步”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宋砦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村落,村民主要靠种地为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宋砦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可是,当他们想尽快富裕起来的时候发现,单靠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传统的粮食生产是不行的,继续增收的空间已越来越狭小。宋砦村的农民在期盼:有什么新的门路,可以使日子过得更好些?

  宋砦村的干部们在调查中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省会郑州的市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渴望吃到更多品种的瓜果蔬菜。对宋砦这样一个市区近郊的村子而言,适应郑州市民新的消费需求,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无疑是个很好的增收门路。

  1987年,时任宋砦村经联社主任的宋丰年,组织村里一批人赴辽宁营口参观学习,买回了一大批葡萄幼苗,决定试种葡萄。令他们惊喜的是,1988年的秋天,几百亩葡萄硕果盈枝。亩产1500公斤左右的葡萄,让村民们初次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也让周围乡邻羡慕不已。随后,果树等其他经济作物也在宋砦落地生根。

  (二)靠工业项目“四两拨千斤”

  到1992年,农业结构调整的大戏,宋砦已唱了6个年头。其时,围绕市民餐桌做文章,把农田建成市民的菜园子,在城郊农村已成星火燎原之势。群起而上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农产品“卖难”的出现和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还局限在农业内部“打转”,全村经济发展很可能又会陷入新的一轮“停滞期”。

  如何使宋砦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宋砦的决策层决定:大力发展工业,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把宋砦的综合实力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借助工业化这一杠杆,实现“四两拨千斤”。

  然而,当时的宋砦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兴办工业谈何容易!去哪里寻找这些兴办工业的必备要素?宋砦的回答是:对外开放,借助外力!

  首先是招商引资。为招商引资,宋砦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环境,通过优惠措施积极推进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与此同时,宋砦推出了令人“震惊”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凡带资金来宋砦合资、合作办企业的,可以无偿使用村里的土地;凡外地客商带项目与宋砦合办的企业,一律实行股份制,村里投资占大头,但产权只占40%,大头的产权划归客商;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不分内外,只要有技术、会管理,到村里工作一律委以重任,甚至可以被授予企业经营权;凡对宋砦发展有贡献的外聘人才,统统授予“荣誉村民”称号,享受村民的一切福利待遇。

  这样优惠的政策,这样宽阔的胸襟,当时别说在内地,就是在沿海,在特区,也属鲜见。正是靠以土地换资金、以产权引项目、以经营权招人才、以亲情聚人心,宋砦迅速摆脱了创业初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一时间,中外客商纷至沓来,能工巧匠蜂拥而至。5年间,宋砦仅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就达5000多万元,引进各类人才8000多人;创办的企业仅股份合作企业就有22家,总生产能力达到20亿元。

  短短几年时间,宋砦成功实现了由农业区向工业区的历史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历史性跨越。这时,宋砦已引起了省内外新闻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并于1997年被树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崛起的河南农村十个新典型”之一。

  (三)上三产成就“千万富豪村”

  伴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完成,宋砦充分发挥地处郑州城乡接合部的特殊位置,大力发展以餐饮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了融观光、娱乐、度假、休闲、商贸、文化、健身为一体的旅游服务格局,在郑州乃至河南省的餐饮服务行业中都打出了名气。

  持续不断地抓生产,持续不断地抓发展,让宋砦村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宋砦人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得越来越开心。

  2004年,宋砦在关闭污染企业及旧村拆迁腾出的土地上,按照城市规划高标准建设了38栋、近22万平方米的大型商贸中心——郑州丰乐五金机电城,又被称为宋砦的“第二家园”。全村几乎每户都拥有半个门栋、面积多达1000多平方米的七层商住两用楼房,几乎家家都拥有如今价值千万元的房产。宋砦成了户户腰缠万贯的“富豪村”。

  2007年12月27日,在欢庆的鞭炮声中,宋砦村民领到了盼望已久的房产证。村民统一办理房产证,不仅开创了郑州市、河南省的先例,在全国也尚属首次。如果说宋砦的第一家园是为了解决安居问题,那么,宋砦的第二家园便成了宋砦淘金的天堂,宋砦村民既可以把自己的房产出售、租赁,也可以自己开店设坊,参与市场营销,实现“财源广进”。这样,可以使拥有资本积累的村民实施资本运营,滚动发展,为村民的长远利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历了几次大的跨越之后,宋砦拥有了丰厚的稳定的收入来源,解除了一切后顾之忧,并在亲身体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接受现代市场意识的洗礼。

  就这样,这个人们所说的“都市村庄”,在没有出卖一分土地的情况下,一跃成为全国罕见的“千万富翁”村,使历来依靠土地生活的宋砦村民变成了业主,有了不菲的财产性收入,成为资产所有者。村民们真正共享了改革开放成果,实现了农民千百年来的共同富裕梦想。

  六、努力实现基层党建高质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宋砦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靠的是宋砦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这也印证了十九大的这一重要论断。

  发展必须依靠群众,但能否凝聚人心、激发活力,考验着基层党建的质量和成效。40年来,宋砦先后建设了第一家园、第二家园,与此同时也在进行着以文化、文明为内核的第三家园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以及基层党建的质量,在火热的发展大潮中得到检验和进一步提升。

  (一)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榜样

  当下的宋砦,有5个党支部、149名党员。宋砦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和作用不断发挥的过程。“听党话跟党走,永远不要掉队”,是宋砦群众朴素的表达。在党组织建设中,宋砦坚持做到“五有”,即:有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群众拥护的党支部;有一个能够团结带领群众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解难,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与群众共谋发展、共渡难关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始终站在改革前列,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经得起困难和风险考验,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有一个适新应变,有利于发展的党建工作机制;有一种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正是有了“五有”,从而保证宋砦党建“组织健全、工作正常、活动经常、作用明显”。

  有一句话宋丰年经常挂在嘴边:“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站着要给百姓当伞,躺下要给百姓当牛!”宋丰年在说到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时说,“站着给百姓当伞”,就是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高高地撑起共产党员崇高形象的“伞”,要立得正,站得直,有担待,有抱负;让群众“学”能看到榜样,“干”能找到带头人;有了困难,能有人依靠;有了冤屈,能有人主持正义,帮他们做主,保护他们的利益。暴风雨来了,有人帮他们遮挡;风险大的事情,我一定要冲在前头。“躺下给百姓当牛”,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勤奋工作,努力耕耘;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不怕麻烦吃亏,不怕流血流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像牛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丰年的话不仅被他自己身体力行了,而且这两句话也成为宋砦全体干部和党员为人做事的准则。在群众最为敏感的干部收入与待遇问题上,宋砦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胆改革和探索,每次都以全新的思路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从改革初期,宋砦“两委”成员的工资就从没让群众拿过,而是通过自加压力,大力发展经济,从经营收入中解决干部的报酬。所以,如今在群众眼里,他们的干部个个都是好人、善人。村干部的言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刻刻在带动和影响着群众的言行和品德。

  (二)激发乡村发展动力活力

  学者们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很多解释。在宋丰年看来,“都把自己的事干好,就都先进了”。而作为宋砦带头人的他,无疑要承担并干好更多的“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敢不敢负起责任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是对党员干部先进性的检验。为了积极引导村民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动村民兴业致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村民自食其力,而不是坐等其成,早在1988年,动了经商心思并把心思变成实践的宋丰年就有不寻常的举动。他创办的中州油漆厂从开始就因经营有道而红红火火。然而,他一上任就毅然把正在赢利的油漆厂无偿捐给了村里,并拿出4万元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在他的提议下,村干部从来不拿工资,无偿为村民干事。

  为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推动村里的民主政治建设,让村民能在集体事务中发挥主人翁作用,拥有当家做主的权利,宋砦充分发扬民主,村里的所有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都让群众集体参与,通过“四议两公开”等形式让大家广泛讨论,并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进退取舍,而绝不是由村干部中间的哪一个人说了算。这就杜绝了以某一个体的个人意志代替群众意志的情形。乡村作为最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反之也能通过优良作风固本强基、凝聚人心。尽管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工作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在好的出发点和好的效果之间能否画上等号,则有赖于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并在充分发挥群众智慧、与群众沟通协商过程中进一步去丰富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思路。这也是40年来宋砦之所以发展较顺、阻力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注重倡塑和涵养文化自觉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今天的宋砦,没有“红眼病”。因为家家都是千万富翁,户户过着“超小康”生活,这使村民的内心和谐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只是物质基础,更深的则是对于文化构建的努力。

  宋砦着力引导村民个人内心领域的道德构建,引导村民不断检视、修复和丰富自己的基本道德,促进村民的“文化自觉”。在宋丰年看来,和谐就是“重在自我批评,促进文化自觉”。因此,在对村民的文化和道德教育中,宋砦倡导群众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如引导教育村民不闯红灯,酒后不开车,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不该拿的东西不拿等。正所谓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见“礼”,起居进退间无处不见“美”。

  与此同时,宋砦大力弘扬知恩图报、积德行善、尊老爱幼、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关爱弱者、甘于吃亏、坚持正义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吸收现代文明因子,注意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观念与和谐精神。如今,宋砦已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村民自己的操守,变成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古人眼中这种令人仰慕的和谐境界,如今已在宋砦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多年来,宋砦特别重视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他们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多种载体,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荣辱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善为先、诚为信、和为贵、德为尚等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大力倡导奉献,唱响“给予是快乐、回报是荣耀”的口号,使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精神健康向上;通过举办重阳节百叟宴等活动,传承孝道等优良传统。宋砦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山水画展、民俗文化节、海峡两岸书画家作品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间接陶冶了村民的情操、提高了人文素质。

  “和谐宋砦”美名扬四方。1992年以来,宋砦先后获得了郑州市文明村、河南省明星村、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村、河南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河南省文明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小康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结语

  40年来,发轫于农村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宋砦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和典型。从农村变社区、从农民变市民,宋砦见证着改革开放政策落地的过程,见证着亘古未有的城镇化的进程,也见证着农民由脱贫到小康再到富裕的历程。

  我们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总书记深刻阐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发出了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进军号令。

  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下,同其他不同层次的区域单元一样,宋砦要进步,要发展,要繁荣,仍然还要依靠改革开放,仍然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本课题组在宋砦调研召开的座谈会上,我们问及宋砦的今后和未来,党总支书记宋丰年坚定地表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宋砦人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们相信并期待着宋砦人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2018年12月18日08:40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臧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