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驻南苏丹维和部队开封老乡:我们的坚守在这,决不后退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联胜 通讯员 王自勇

提起南苏丹,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南丹维部队的一位军官,我们开封老乡王自勇,2017年11月14日登上飞往南苏丹的飞机,踏上非洲大地的那片热土,到现在已过了八个多月的时间。作为连队的一名联络官,除了日常的各种工作也伴随着各种丰富多彩的维和生活,他用手机拍下了自己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近日,在与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连线后,征得相关部门同意,他将这些珍贵的记录和照片传递给记者,分享给大家。

路边废弃的坦克,记录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战火。

路瑞大桥,南苏丹为数不多的几座钢筋水泥大桥之一,也没能在战争的炮火中幸存下来。旱季,河水大量蒸发,掉入河底的大卡车,也渐渐地露出了头。它的身上又藏有怎样的故事?

南苏丹的牛,跟国内的牛不太一样,头顶两只硕大的角,长的能达到一米多。是当地人财富的象征,牛是当地人结婚时的彩礼,因此在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村子之间经常发生抢牛事件。它们的胆子很大,看见我们的车队并不害怕,还好奇地走上前来观望。

南苏丹于2011年7月9日正式脱离苏丹,宣布独立,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自2013年以来,南苏丹内战爆发,持续至今,流离失所的人民成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位于朱巴郊区的UNHOUSE(联合国营区)周边,也成了南苏丹难民的聚集地之一,大概有四五万名难民。

等待打水的难民。难民营用水由联合国的水车从尼罗河拉水提供,由于难民营内难民持续增多,水车拉的水已不能满足所有难民使用。因此,难民一般会一大早就在水罐附近排起队,等待水车的到来。

清晨,难民营内的学校开始上课了。因为缺乏教育资源,学校一般分三波上课:小学、初中、高中,当老师给一个层级上课时,其他的孩子便在周围等待或者旁听。场面看似混乱,却少有孩子打闹、大声喧哗。难民营的孩子,问他喜欢上学吗?喜欢。为什么?因为上学才能离开这里,才能去更好的地方。你看,其实哪里都一样,对于贫穷的孩子而言,学习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办法。

不要小瞧这个小家伙,这可是难民营内的富二代哦。在难民营绝大多数孩子没有鞋穿,有的话也是双破旧的拖鞋,平时也舍不得穿,都是拿在手里,光着脚跑。像这种崭新的运动鞋,加上一身酷爽的衣服,还有这时髦的发型,绝对是难民营的土豪级人物,千里挑一。没看见小家伙的表情:看什么啊?没见过有钱人啊!

詹布,为孟加拉工兵提供武装护卫。这条道路是朱巴通往蒙德里的要道,道路两旁全是茂密的灌木丛,经常会有实枪荷弹的苏人解士兵经过,安全是他们面临的最危险的难题。以前为他们提供护卫的分队都是躲在车里,而我们中国维和步兵不仅派出警戒哨警戒,同时还有车辆不间断机动巡逻。孟加拉的战士远远地看见我们,便会竖起大拇指说:China,good!

耶伊,为加拿大驻南苏丹大使Alan Hamson提供武装护卫。事后,他在推特中高度赞扬了中国维和部队的工作,并对我们为南苏丹的和平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以及内战,导致了当地苏人解兵营各种物资的匮乏。特别是药品,我们每次拜访时都会带一些日常用药,比如风油精、感冒药、退烧片以及止疼的膏药,给他们详细讲解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他们非常感谢,每次我们出任务从他们兵营门口经过,都会挥手致意。

詹布,合影留念。猛地一看,大家可能觉得这张照片没什么。但如果告诉你,这些人是该县的一把手,你会相信吗?从右至左依次为县长、安全局局长、教育局局长、兵营协调官、以及副县长,他们身后这幢看似破旧的平房就是他们的办公室,虽然窗户未安玻璃,屋内未通电,但却是方圆几十公里内最好的房子了。

詹布,旱季河流断流后形成的水坑。不要看这坑水脏,这却是我们在詹布洗漱用水的来源。这个取水点距离我们临时行动基地半个小时的车程,途中还要经过两个苏人解检查站。运回的水要经过沉淀、过滤、消毒、净化之后,才能供战士们洗漱使用。在詹布执行长途巡逻的两个星期里,我们每天都要去拉一次水,这样才能保证战士们每天晚上睡觉前能洗个凉水澡。

耶伊,木瓜,南苏丹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在我们的临时行动基地内,也长了几颗,以前也只是吃过,却从没有见过木瓜树,来到南苏丹也算是长见识了。你看,我们的老班长抱着木瓜树都不想走了。

IOC(联合行动中心)合影留念,卢旺达防暴队的兄弟任务期满,即将回国。

八一晚会,与前来观看节目的巴铁(铁娘子)合影。在门口列队欢迎各国友人时,巴基斯坦的兄弟姐妹直接加入我们的行列,站在我们身旁一起欢迎其他国家的友人,还说:我们也是中国人,欢迎来到中国营!哈哈,巴铁友谊万岁!

中国营担负了UNHOUSE以及1号难民营的警戒观察任务,哨位虽小,却是隔绝战火的第一道屏障。无论高温酷暑,无论暴雨倾盆,我们都坚守在这里,决不后退。


2018年08月13日12:04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