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道情戏演员汗流浃背苦练功,只为国家非遗传承

练武功,烈日炎炎,他们汗流浃背;(河南日报记者 王天定文/图)

练拍镲,镲面包上黑布,怎么也拍不响;

毛巾当边鼓,

铜锣上贴胶布

排戏中,他们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字正腔圆。这就是为了国家“非遗”项目——太康道情戏的传承,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们练功、排戏的几个场景。

太康道情源于远古道教,始初于春秋,在《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主要道教经典中就有道情词。

元明时代(公元13世纪)道情衍变为民间曲艺演唱形式。

到了清代,道情在民间流传甚广,豫鲁皖曾一度掀起道情热,组成道情大小戏班数百个,河南睢县、杞县、太康一带最多,成为独具豫东民间音乐特色和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一个古老稀有剧种,在当地曾流传“宁让面发酸,也要听听道情班”的佳谣。2006年,太康道情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了使国家“非遗”项目——太康道情戏得到保护与传承,2014年,当地政府对“太康道情剧团”与“太康道情艺术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太康道情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当地喜爱道情戏的热门学校,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道情戏的骨干演员,使道情戏演出队伍日趋年轻化。

伏天穿戏装练功,好热

一下场,小伙伴们给她扇扇子

练功场上互相交流

老艺人的期盼目光


2018年08月07日14:26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