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庄村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杨金明:心中始终装着乡亲

杨金明查看贫困户家的大棚西瓜长势

  杨金明帮村民晾晒小麦

  杨金明(左一)帮贫困户采摘西红柿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首席记者李钊通讯员宋超喜文图

  核心提示|一条条水泥路平坦洁净,一个个农家院错落有致,一座座蔬菜大棚生机盎然……如今的新蔡县孙召镇郎庄村,已由过去的瘫痪村蝶变为全县的“红旗村”。

  “郎庄变化这么大,多亏有个‘好领班’!”村民们说的“好领班”,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杨金明。这几年,郎庄因他而变,呈现出班子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新气象。

  “干就干出名堂来,决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2010年7月,51岁的杨金明回到郎庄村,挑起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担。

  “人家都是往城里去,你却偏偏往农村回。咱家不缺吃不缺穿,咱别蹚这浑水了吧?”得知他要回老家郎庄担任村支书,老伴陈志娴竭力劝阻。

  亲戚朋友们,对此也竭力反对:“金明啊,郎庄是孙召出了名的穷村、乱村,农村工作这么难搞,你还是别回去了。”

  杨金明理解妻子和亲戚朋友反对他回村当支书的原因。妻子工作忙,老母亲80多岁了,需要他照顾。1978年,他当兵离开郎庄,很少在老家农村生活。从部队退伍后,他跑过运输,开过宾馆,做过市政工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自己年过半百了,再回村里收拾那个烂摊子,太操心。

  镇里领导、村里乡亲们一次次到县城找他,杨金明的心,还是被说“动”了。他说:“既然乡亲们需要我,郎庄需要我,我就没有理由再退缩!”

  “咱们村之所以穷,发展滞后,关键是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干部凝聚力不强。”在全村党员干部座谈会上,杨金明语重心长地说,“我回来当这个支书,一定要带领大家干出名堂来,决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针对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战斗力不强、干群关系紧张的实际状况,杨金明理出了“抓班子、强队伍,兴产业、促脱贫,办实事、谋发展”的工作思路。

  他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加强班子领导,激发干群活力。着力推进村级规范管理,明确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职责,制订村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规章制度,确保村级工作运转有序。

  工作中,军人出身的杨金明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一身正气,不徇私情。郎庄村莫庄的王洁英,是杨金明的婶子,丈夫已去世多年。王洁英风湿病多年,走路拄着棍。在杨金明还没回村里当支书时,她还吃着农村低保。去年,在对低保户重新认定时,杨金明把婶子的低保取消了。他说:“谁让她是我老婶子呢,我是村支书,类似的家庭背景下,我得让比婶子更困难的人先吃低保。”

  郎庄人从杨金明身上看到了硬气。村民们感慨:金明回到村里当支书不贪不占,不徇私情。有他带着乡亲们干,郎庄村脱贫致富有希望了。

  “拔穷根摘穷帽,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郎庄村是孙召镇的贫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有2852口人,2779亩耕地,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村。村里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多年来整村没有摆脱贫困。

  郎庄村以前之所以穷,穷在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没有致富产业,没有到户项目;穷在村民有“等、靠、要”思想,缺乏致富的内生动力。

  为使村里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杨金明逐户走访,努力做到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做到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在全村贫困户中发展养猪户52户,养羊户39户,种植蔬菜大棚户16户,达到了直接帮扶项目的全覆盖。

  郎庄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发展蔬菜种植业前景可观。杨金明争取到县财政、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贫困户建起了52个蔬菜温棚,引导他们种植反季节蔬菜,还从县里请来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面对面培训。

  贫困户王金峰的老伴患有慢性病,儿子离婚,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杨金明多次登门,劝说他发展温棚蔬菜种植。去年,王金峰靠卖蔬菜,年收入达到近3万元。“为帮俺种蔬菜,老杨经常来俺大棚,看蔬菜长势,帮蔬菜找销路,下雪天还帮俺铲除棚顶上的积雪。”王金峰感慨,“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离不开老杨替俺们操的心啊!”

  作为村里的领路人,杨金明思考最多的是怎样拔穷根摘穷帽,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郎庄村肖庄村民组贫困户袁小花患有精神病,丈夫于2014年因病去世,家中只剩她和两个女儿。2016年,杨金明帮她家实施了直接帮扶养羊项目。去年,袁小花卖羊年收入达2万元;杨金明还通过老乡关系,介绍袁小花的大女儿到北京一家企业务工,并对她家进行了危房改造,送去了电视和衣柜,使得袁小花家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县城经商多年的杨金明,市场意识很强,视野开阔,他意识到,郎庄要想改变贫困面貌,还得有自己的扶贫产业。他积极争取项目,为村里建起了藤编扶贫车间,带动20多户贫困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增收。

  杨金明常说,精准扶贫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他争取来项目资金,建起了农村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活动设施。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男女老少会三三两两来到文化广场,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起广场舞

  在杨金明的倡议下,郎庄展开了脱贫致富光荣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郎庄村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等靠要”的现象不见了,争脱贫、比致富的多了,全村人人讲文明,处处显和谐,形成了致富光荣、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能为家乡做点事儿,再苦再累心都甜”

  在郎庄村走访,提起杨金明,村民们争相诉说他的好。

  杨金明初回郎庄村时,村室是学校三间低矮破旧的瓦房,村委居然没有办公场所。杨金明多方奔走,跑来了项目,他自己先垫资,建起了一座两层高、有10间房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使得村委干部有了一个“家”。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曾是郎庄村道路的真实写照。杨金明深知,要想富,先修路。他多方协调,争取来了村委入户道路硬化项目,硬化巷道68条7083米;投资112.8万元,修建村庄下水道2700米;协调资金138.7万元,修建环村生产路3800米,村里实现了水泥路组组通、户户通,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

  为方便村民夜间出行,杨金明积极协调,在村里安装了52盏太阳能路灯。为改善人居环境,村里购买了两辆垃圾车、88个垃圾桶,由村里公益性岗位人员做到全天候保洁。

  莫庄村的杨小东有蒸馍技术,想在村里蒸馒头卖馒头。得知杨小东买蒸馍设备缺钱时,杨金明送来了3000元钱。

  贫困户杨保书因为家里穷,8年前,才与智力不健全、全盲的李小红成家。为了让他家日子过得好起来,杨金明送去了4头母猪,还帮他家建了沼气池。如今,杨保书家已摆脱贫困,年收入3万元。

  村民争着说杨金明的好,但他心里,对一个人却是心存愧疚的。杨金明的老母亲一直和他一同住在县城。由于脱贫攻坚工作太忙,他很少能抽出时间照料老母亲。去年8月,95岁的老母亲身体状况越发不好,杨家兄弟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待离得最近的杨金明赶回家时,看到的却是老母亲躺在病床上极其孱弱、虚脱无力的样子,他“扑通”一声就跪在床边闷声痛哭。不久后,老母亲与世长辞,每每想起此事,杨金明都觉得亏欠母亲太多。对妻子,他同样内疚。妻子患有心脏病,他很少能抽空陪伴她。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使杨金明患上了高血压、轻微肝硬化等疾病。在北京工作的弟弟曾经问杨金明:“哥啊,你说说,你当个村支书,究竟图个啥?”当时,杨金明点了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并没有回答弟弟的话。倒是在采访中,杨金明当着记者的面,回答了弟弟的这个问题:“后来想想,我什么都不缺,车子、房子、存款都有,儿女们也都有自己的事业。但我是吃郎庄的水长大的!年过花甲的我什么都不图,只图能为家乡做点事儿,再苦再累心都是甜的。我只图老得走不动的时候,坐在老宅子里,能听到乡亲对我说‘杨金明以前干支书干得还不赖’”。

  心中装着乡亲,真心为乡亲们做事,杨金明赢得了全村人的拥护与信赖。去年七一前夕,杨金明被新蔡县、县政府授予“扶贫先锋”荣誉称号,父老乡亲说,这是对他的褒奖,他当之无愧。


2018年06月05日14:06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