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造”的二次嬗变

01 (1)

  淮河上成排的货船驶入淮滨港码头。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通讯员 刘宏冰

  几乎与淮河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淮滨县造船业,近年已完成了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造船的历史嬗变。

  “长江上行走的散装货船,四成产自淮滨。”6月1日,淮滨县造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启自豪地说,“1000吨位至4000吨位的钢质散装船,淮滨都能造,而且以船型美、航速快、稳定性强而享誉淮河、长江和运河航运,甚至远销到珠江流域。”

  淮滨有“中原出海大通道”的美誉,近60公里沿淮岸线可做港口。新建淮滨港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内陆码头,水路联通皖、鄂、赣、苏、浙、沪等省市,实现内陆通江达海。

  淮滨万隆造船厂厂长闫尚义,初中一毕业就进了造船厂当学徒,如今已是淮滨造船界有名的技术“大拿”。“淮滨造船产业集聚区成立之初,淮滨港沿淮十公里河畔,200多条船同时建造,焊花日夜飞扬,场面壮观极了。”闫尚义说。

  据介绍,2011年成立的淮滨造船产业集聚区,是河南最大的造船基地,现有规模以上船舶生产企业7家,船用配套产品生产企业20多家,拥有熟练技术工人5000余人,年生产钢质散装货船500余艘。造船业还带动航运、机械制造、电力、轻工、物流、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极大带动了沿淮滩区农民脱贫致富。

  “几十年来,依靠独特的来料加工、作坊式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淮滨造’赢得了万千船主的青睐,带来了淮滨造船业的发展和兴盛。”张文启坦言,“但也存在利润微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等弊病。面对世界造船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内造船产业的飞速发展,淮滨造船业正面临着二次变革。”

  闫尚义兄妹七人,有三个成了淮滨“船二代”。家乡的万隆造船厂,由他和侄儿坚守。妹妹和妹夫在南京开起了船舶修造厂,成了长江上“淮滨造”船舶的“休憩疗养地”。姐姐和姐夫在江苏仪征成立了万隆船业,生产的万吨级船舶组件出口苏丹,5万吨级石油专用船舶远销俄罗斯。

  淮滨造船业在实现“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亦在加速推进。2017年9月,引进的金隆诺宝船艇有限公司落户淮滨,20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游艇将很快在淮滨港生产下水。

  走进淮河畔的江淮船业集团院内,5艘2200余吨的大船正在紧张焊接中。企业负责人张永新乐呵呵地指着其中两艘告诉记者,这是淮滨造船史上首次实现整船出售的新建船舶,每艘售价达270万元。

  河道里停着十余艘已经下水的崭新货船,37岁的船主苏标领着妻子和妻弟,正高兴地在驾驶舱里摆弄着新型航行设备。

  “我这艘船是淮滨港第一批下水的驾驶舱前置散装货船,可以和长江上最先进的货船相媲美。”苏标兴奋地说,“再有一周拿到营运许可证后,我就能开着它畅游长江、驶向大海了。”


2018年06月03日08:18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