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屋到高楼:从他的故事里感受郑州40年住房变迁

冯磊搬过4次家,从曾经的郑州西郊农村,到如今的市中心;从小时候的三间瓦房,搬进高层楼房。

今年50岁的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冯磊是改革开放后郑州第一批“下海”的人,赚过大钱、也栽过跟头,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

他的故事里,浓缩着郑州人四十年住房的变迁。

5月25日上午,冯磊带着孙女在绿城广场玩耍

下海 很快成为“万元户”

棒球帽、牛仔裤、运动鞋,和他的敞篷越野车,冯磊从打扮上,已经抛弃了大多数同龄人。

一年前,冯磊当上爷爷,有了可爱的孙女。他和老伴从位于工人路的家,搬到华山路,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

这是冯磊第四次搬家了。

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带着孙女,前往离家不远的绿城广场,小孙女喜欢这里的热闹。

1987年,郑州老“土著”心里的“中央公园”建成了,绿城广场迅速成为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成了郑州西区的重要地标。

2012年11月26日,河南郑州绿城广场,两位老人在练习交际舞。

冯磊亲眼见证了绿城广场的从无到有,再到后来的人来人往。

在他的记忆里,那儿曾经是一大片苗圃,他还曾买过几棵银杏树,“山长水远”栽回了冯湾村的老家房子前。

198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冯磊,和哥哥在离绿城广场不远的碧沙岗,租了两间门面房,干起了个体户,专卖汽车配件。

兄弟俩的店是郑州西区第一家经营汽车配件的私人店面。和在单位上班的人相比,他们做生意赚钱更快,也更灵活。

位于中原区的郑州市一带城区(左下为碧沙岗公园,中间为嵩山路。)图片翻拍于郑州市档案馆。

那时候做生意的,要么没有“正经工作”(政府机关或国有工厂),要么就是脑袋特别超前、灵光的人。比如,冯磊至今记得,那时常常跑到他店里推销“夹心玻璃”的曹德旺,后来成了全国知名的玻璃大亨。

“一年差不多能赚一两万。”说起当年的收入,冯磊仍觉得自豪。在80年代,这个数字十分可观,“万元户”这个词就是当时的产物。“要知道那时候,郑州普通公务员一个月工资是五十多块钱。”

水上餐厅,曾是郑州一景。图片翻拍自郑州市档案馆

有钱到什么程度?冯磊说,“那会儿全市最有名的碧沙岗地下餐厅,还有马豫兴(烧鸡)和老蔡记(蒸饺),我可没少吃,根本看不起老老实实上班的,他们可消费不起。”

村屋 一家四口住在瓦房里

还不到20岁的冯磊,很快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他花了1万5,从朋友手中买了一辆二手吉普车。开着车从碧沙岗回冯湾村的路上,冯磊觉得威风极了。

图片翻拍自郑州市档案馆

“那会儿得顺着工人路走到伏牛路,往南走到汝河小区,向西到装甲兵干休所,然后是坑坑洼洼的小路往村里去,差不多得几十分钟。哪像现在,一条笔直的中原路直接到家!”

冯湾村位于西三环西边,是冯磊出生的地方,别看现在挨着常西湖新区,在当时可是实打实的农村。

他和父母、哥哥一家四口住在3间瓦房里,旁边就是贾鲁河。房子很空,除了床、桌子、柜子等必须的生活品,没有多余的家具。

现在的冯磊,回忆起小时候的居住环境,描述得像一个世外桃源:房子周围有树、有水、河里有漂亮透明的鱼。

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穷”:常常吃不饱饭,很少吃肉。现在大家都流行吃粗粮,冯磊却始终不爱吃,“小时候最讨厌了,一口黄馍在嘴里咂摸半天不咽下去,可不是舍不得,真是不好吃!”

后来才有了冯磊到处吃馆子的“炫耀”方式,正是对自己肚皮的过度补偿。“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那个广泛清贫的年代,我260斤。”

冯磊和哥哥的汽配生意,让全家人的生活向前迈了一大步。他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

1992年,冯磊在冯湾村

楼房 从瓦屋住上楼 他把客厅装修成舞厅的样子

1992年,冯磊全家从瓦房搬进了楼房:一栋三层小楼,有十几间房子。房子是他们自己找人盖的。

这一年冯磊24岁,新房子在冯湾村也是数一数二的。他高兴坏了,把客厅装修成当时最流行的舞厅的样子:屋顶换成蓝色玻璃,装上五颜六色的转灯,还买了音箱。一到晚上,就叫一帮朋友来家开舞会,享受张狂的青春岁月。回忆起来,他依然觉得那是最纯粹的快乐时光。

图片翻拍自郑州市档案馆

那时候,迪斯科,是年轻人的最爱,更是“新潮男女”的娱乐专属。每一波潮流,冯磊都没落下过。

除了跳舞,生活水平渐渐提高的郑州人,有了一项新的娱乐活动:逛街。大家都爱去的地方,非二七塔附近莫属,那会还没有商圈的概念,代表嘛,必须是亚细亚了。

图片翻拍自郑州市档案馆

1989年开业的亚细亚商场,是当时6大商场里唯一一家股份制商场,上世纪90年代初,独占鳌头。“早上还没有开门,大门口就排着长队。”

据河南商报报道,“当时到处都是亚细亚的广告,还上了中央电视台。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把全国的客人都吸引到了郑州。”

图片翻拍自郑州市档案馆

正在恋爱的冯磊,也常开车从冯湾到二七商圈,和女友逛商场买最流行的鳄鱼衫。

后来,他把女友娶进了那栋三层小楼,还生了个胖小子。

进城 一脚踏进大郑州,旁边就是“中原第一高楼”

第三次搬家,是在1999年,也是冯磊最有成就感的一次。

这一搬,全家人离开冯湾村,搬进了郑州市。在这套位于工人路上138平米的大房子里,冯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说起来,这栋楼也是我自己建的。”冯磊当时已经结束了汽车配件生意,创办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这栋楼是公司开发的第一个商品房项目。

他给自己在2楼留了一套房子,和家人搬了进来。

那是他第一次住进有卫生间的卧室,“原来卧室里有卫生间那么舒服!”

这种便利给他带来的惊喜,冯磊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就在1998年,郑州全市全面停止福利分房。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郑州,住房由福利变成了商品,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需要掏钱买了。

从汽配行业跳往房地产行业的冯磊,又赶上了好时候。

“没有营销的概念,也没有推广,就雇了两个小姑娘在那儿卖房,来看房的人络绎不绝。”他开发的第一个商品房项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卖光了。

这个项目让冯磊赚了七八百万,也是他赚的最大“一桶金”。

离冯磊的项目不远,就是当时的“中原第一高楼”裕达国贸。

1998年,裕达国贸竣工,高199.7米、45层,超越二七纪念塔和110多米高的黄和平大厦(现为格林兰大酒店),刷新了郑州建筑的新高度,成为新地标。

建设自己的房地产项目时,冯磊耐不住性子,叫上朋友坐电梯上到裕达国贸顶层,站在楼顶用从没有过的角度俯瞰郑州,“突然感觉到了大城市的样子”。

发展速度蹭蹭蹭,“郑州第一高”的称号,也在不断被刷新,13年后,这个“桂冠”戴到了郑东新区280米高的“大玉米”头上。

西进 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冯磊没那么折腾了。

他和老伴在自己亲手盖起的房子里住了18年,去年搬了家,想花更多的时间,在孙女身上。

他经营的房地产公司因投资失利,在2008年关闭。如今,冯磊在郑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管理方面的工作,每天依旧很忙。

20多年的房地产经验,冯磊有无数机会通过炒房暴富,但他的名下至今仅有工人路上唯一一套房。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他始终认同这句话。

从小就在郑州西边住,冯磊对那里有很深的感情。1999年刚搬到工人路那会,他常常晚上下了班一个人开车回冯湾村,也没啥特殊的,就是找老邻居吃吃饭、聊聊天。

现在,他重新盘算起第五次的搬家。

不像多数痴迷东区的郑州人,冯磊这次把目光瞄准了高新区。“可能骨子里还是喜欢在西边待着,毕竟从小长到大,有感情。”

冯磊说,他亲眼看着高新区从一片荒芜的郊区农村,发展成如今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便利交通和品质提升的新城区。

“去年那个商场公园茂开业,应该是高新区第一家综合性的商场。将来肯定会更多的。”

最重要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后孙女上学也很近”。

过去的几十年,冯磊一直忙于打拼。如今,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他,会开始思考生活本身。

他意识到,一直以来,所有的拼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家人能更好地生活。“这应该就是初心吧。”

前段时间,冯磊开车在路上,偶然瞥见路边广告牌上的一句话:观时代,念本初。

他觉得挺对的。纵观时代,城市在变,建筑在变,街道在变,唯独没变的是他的初心。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郑州这座城市和郑州人,都在努力变得更好。


2018年05月31日18:51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