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里悠闲的民众。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民走在石板房巷道间。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里的一位老人从石墙前走过。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民处理准备炖煮的鸡。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一位村民在石板房门前。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民在自家石屋厨房里忙碌。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落里一位背着自家生产的苹果的村民。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落里准备去劳作的民众。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里一位劳作的民众从起青苔的石墙前走过。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里的一位老人走过石巷道。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里悠闲的民众。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探访云南东川石板房村落

10月1日,村里悠闲的民众。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2016年10月09日00:00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张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