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获国际友人好评 葫芦画两天出售近百件

 

  大河网讯(记者 范昭 实习生 丁磊)5月25日,2016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进行时,来自全球99个国家的近400位中外嘉宾齐聚郑州,共话全球旅游发展。草编、烙画、泥塑、面塑等作为河南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会场外向外宾们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葫芦画艺术家郭蔓姝欣喜地告诉大河网记者,短短两天时间,展位上的葫芦画艺术品已经出售近百件。

 

  郭蔓姝身着旗袍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在葫芦上作画,引起许多中外嘉宾们的注意,纷纷围观上来拍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如此细致的画笔竟能在那么小的葫芦上作画,”一位意大利外宾对大河网记者说:“我一定要买一个回去。”

 

  葫芦画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人满在葫芦上走刀划针,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草虫鱼。后来又将烙画工艺运用到了对葫芦画的创作上,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也融入了西洋画的严谨写实技法。近代又创作出了仿名家山水的水墨、写意葫芦画。现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国志愿者钟爱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

  草编艺术家辛红波向大河网记者介绍,草编是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草编由各种柔韧的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因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易得易作,故在中国十分普及。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烙画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并在筷子等小件日用品上烙绘。后来开始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

 

  烙画将中国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技法融入其中,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型”,并于棕色素描和石版画相似,具有较强的立体感。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塑,俗称“捏面人”,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及动物形象。

 

  面塑的艺术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外国旅游者称面塑为“中国的雕塑”,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版年画是经木板彩色套印、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门神”早在汉代(距今2000年)就已经出现,到清代达到了鼎盛。年画取材于社会生活,多达两千多种题材。

  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咕咕最早是用来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的。现在作品主要以人物、动物和飞禽为主。利用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将黄胶泥经过蘸水、捶制等工序塑成作品。多以黑色为底,然后以红、黄、蓝、绿等鲜艳色彩绘出各种图案,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此以外,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还有信阳毛尖、养生药茶等,都受到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

2016年05月25日00:00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