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大河网讯(记者 范昭 文/图)2月20日,2016年度中国·宝丰马街书会迎来最热闹的一天,来自吉林、辽宁、山东、山西、安微等10余个省份以及河南省30余个县市的千余名曲艺、戏剧、杂技等民间艺人来到宝丰,在600余亩的麦田中倾情演出,有东北大鼓、凤阳花鼓、渔鼓道情、河南坠子、三弦书等10多个曲种,吸引了20余万民众“赶会”。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2016年度中国·宝丰马街书会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保护”为主题,开展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刘兰芳与马街书会”系列活动是本届书会的亮点。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师连续第35年来到马街书会,并在书会现场设立“刘兰芳徒弟亮书台”,现场说书亮书,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听众。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刘兰芳倾情演绎了东北大鼓《王二姐思夫》和评书贯口《祝您幸福康宁》。【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宝丰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会”,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不仅是民间曲艺人的盛会,也吸引了许多商贩。书会上的糖画就受到群众的关注。【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来自马楼乡的双胞胎姐妹张凤欣和张佳欣来到书会现场摆起了小商品摊位。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张凤欣戴着面具在人群中,她说,来马街书会不仅能听书还能赚点小钱,非常好玩。

【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有吃有玩,一个小朋友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冲汤。【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人太多了,啥也看不见。”一位老奶奶索性坐在地上听书。【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坐在爸爸肩膀上看表演。【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民间“节奏大师”的即兴演出。【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书会现场的民间杂技艺人。【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被挤到车顶上拍摄的记者。【大河网景】中华民间曲艺“嘉年华”: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已有70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四面八方的群众纷至沓来、川流不息,热闹场面延续一整天。

2016年02月20日00:00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