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上游的防汛哨兵


淮河岸边的大坡岭水文站。彭可摄

  □河南日报记者高长岭

  6月底,淮河上游连降暴雨,淮河迎来今年第一次洪峰。而为淮河防汛提供第一手数据的水文勘测人员,驻守在偏远艰苦的水文站里,密切关注着雨情、水情和汛情,是当之无愧的防汛哨兵。7月1日,记者来到淮河水文第一站——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大坡岭水文站走访,了解水文勘测员的日常生活。

  淮河水文第一站

  “我们大坡岭水文站号称‘淮河水文第一站’,因为位置偏远,被誉为河南水文系统的‘小西藏’。”大坡岭水文站站长张利冬说。

  大坡岭水文站位于信阳市平桥区高粱店乡李田村北边,紧临淮河南岸,距离信阳市区五六十公里。记者从信阳市区开车沿着312国道一路向西,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李田村。

  “大坡岭水文站历史悠久,1952年就设立了大坡岭水文观测场。”张利冬介绍,大坡岭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1640平方公里。

  这个水文观测的绝佳位置,实际上十分偏僻,工作人员要面临生活中的诸多不便。“2000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工作,一晃就是20年了。”45岁的张利冬感叹,当年他骑着自行车来上班,到这里发现没有电,要点煤油灯,路是泥巴路,房子是平房,想吃一碗热干面,得跑20公里开外。

  “6月28日14时,大坡岭水文站测得淮河洪峰流量为每秒1200立方米,而去年该水文站测得的最大流量才每秒400立方米。按照流速每秒4米计算,预计七八个小时后洪水到达出山店水库。”张利冬谈起工作,两眼炯炯有神。坚守的意义,在汛期体现得更为充分。

  听着雨声就睡不着

  大坡岭水文站共有3名工作人员,除了站长张利冬,还有陈庆海、李保全。

  每天7时30分至8时之间,必须上报水位和流量。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平时还能轮换一下,汛期一到,都得在这里坚守。天一下雨,别人都往屋里跑,水利人都往外面跑,我们搞水文勘测的跑得更快。听着雨声,让我们睡也睡不着。”陈庆海说。

  从水文站到淮河里有条水泥台阶,路边立着几个标尺。“1975年8月,洪水就到这个位置。”张利冬说,6月底这轮降雨是近3年来最大的,淮河上游的山洪特征就是暴涨暴落,28日洪峰流量每秒达1200立方米,到29日又迅速下降到每秒200多立方米。

  沿着台阶下到淮河里,只见河里停着一艘小铁皮船,横跨河道上空有一道钢丝绳,一条长长的绳子系着铁皮船。“这是我们的测流船,洪水暴发时,船到中流很容易被冲走,我们就用绳绑着,免得发生意外。”李保全说,汛期需要时刻关注水情,一个小时报告一次水文数据。

  水文站里有“三多”

  在水文站院内,人工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自动化遥测雨量计等,仿佛诉说着数十年来雨量监测的技术进步。“原来要通过电报、卫星信号向上级报告水文数据,2006年后通过互联网上报,更加快捷准确。”张利冬说。

  虽然有了自动化测量工具,但还是需要工作人员到河里校核相关数据,保证真实反映水情、汛情。在水文站自记水位井附近,草密树高,构树枝繁叶茂。蹚过草丛,前去观测井,陈庆海走在前面开路。“这个水文站有‘三多’,蚊子多、虫子多、蛇多,千万不要穿凉鞋、拖鞋,一定要穿靴子。”陈庆海说。

  “一般的毒蛇我们都认识,蛇头是三角形的一般都有毒。有一种蛇有着红黑相间的花纹,叫‘练杆子’。”陈庆海说,有一天晚上,他一脚踩上一条“练杆子”,蛇身迅速缠上了他的小腿。多亏他踩住的是蛇头,要不然非被咬伤不可。

  陈庆海边说边干活,毒辣辣的太阳下,汗水顺着他的脸往下流。河道里偶尔吹来一阵小风,让人格外舒爽。


2020年07月03日07:43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