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15次出海作业 已成考古队员海上家园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亮 吴浛池)4月到7月,在历时近90天的时间里,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水下考古队员,在浙江宁波圆满完成了渔山列岛海洋考古调查项目。从2014年正式下水作业以来,“中国考古01”号南上北下,披波斩浪,北至丹东,南到西沙,已完成了15次出海作业。

  驾驶舱前醒目的标识,显示着这艘专业考古船的与众不同。“中国考古01”采用全电力推动动力方式,船上配有潜水工作间、物探数据处理间、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混合气体配气站和减压舱等专业设施。

  正在指挥起锚的船长卢文龙(右),已经陪伴了“中国考古01”五年之久,当年他曾作为大副接船下水。

  作为水下考古专业用船,“中国考古01”装配有多种水下考古专业设备,在船舷左侧,悬挂着工作艇和救生艇。

  船舷右侧则是为水下考古专门配备的减压舱,是保证安全作业的一道屏障。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间过长,出水后可能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紧急情况,可以通过减压舱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也可以进行减压病的治疗。

  船上配有专门的海水淡化装置。

  保证减压舱运行的无油中压空气压缩机等系统。

  船上还有专门的设备间,以保证日常工具制作和维修工作需要。

  进入船舱,两边是食品储藏间、餐厅、队员房间等,两侧悬挂着队员们赴西沙、丹东、舟山等地考古作业的照片。

  考古队员们的房间。

  队员们来自天南海北,厨房的师傅们会变着花样做出各种美食。

  6月的宁波,正是梅雨季节,船员们趁着难得的好天气在甲板上打扫卫生。

  长达几个月的海上生活是单调又枯燥的,但生活里从来不缺绿色。

  甲板尾部的A字形门吊,用于打捞和吊装比较沉重的物品,最重可以吊起近30吨的物品。

  甲板的右侧设有折臂吊架,可装卸大体积的物品,吊架可伸出船外五六米,像手臂一样把设备或文物直接吊上船,以防与船体碰撞。

  水下考古队员完成作业准备上船,在茫茫的大海上,“中国考古01”已经成了考古队员们的“海上家园”。

  夕阳下的“中国考古01”。

  夜色中的“中国考古01”。

  渔山列岛海域“中国考古01”作业全景。(航拍图片由王霁、黎飞艳提供)

2019年07月17日08:16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