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散养”的书店


2008年3月18日


2014年5月18日宋寨南街


农业路店


宋寨南街店

农科路店


2019年3月31日


读者留言


插画师袁小真2014年6月画的书是生活宋寨南街店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张晓菡文记者孙贝影像

  每个爱书的人,都曾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

  觉得一个人身单力薄?那就和爱书的朋友,合伙开一家书店吧。

  在郑州,就有这样一家由6位同班同学合伙开的小书店。不过,说起书店的合伙人,可不止创办的他们几位,在书店工作过的店员、书友们都得算。

  几位创办人在经营书店上有些佛系,深知以书店为生是奢望,他们在撒下种子精心育苗之后,便由着书店自由生长,结果在兼职店长和书友们的照料下,竟然成长起来。

  中途遇到的两次搬家危机,都是书友们挺身而出,得以化解;那些在书店工作过的店员、店长还组建了“老干部活动处”,自愿为书店当义工;创办合伙人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就是书店陷入困境时贴钱。

  它的名字叫书是生活,刚满11岁。

  都说书店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代表书店品位的书,还有时光酝酿出来的浓浓人情味。这里不仅是几位同学友谊的见证,更是所有合伙人珍藏情感的时光宝盒。

  1

  习惯日常潜水的合伙人

  当郑州书店开的面积越来越大,做出品牌的独立书店忙着开分店的时候,书是生活像是内向的孩子,与世无争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2018年底,习惯日常潜水的书是生活书店合伙人,被逼着集体“冒泡”了。

  书店的未来等着他们拿主意——因为租约问题,迁到宋寨南街4年的书店只能营业到2018年12月31日。

  时值年终,分居郑州、北京、扬州三地的6位合伙人,正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突然接到这个讯息,大家感到有些有心无力。最后的关口,在郑州工作的4位合伙人约了个午饭,准备做个决定。

  “关了吧!”这顿饭的主题,大家心知肚明,没有找到合适的新址,告别是回避不了的现实。

  合伙人之一富贵翻出来一张书店前的合影老照片,喃喃自语:“11年了,老了!”

  那是2008年书是生活诞生不久拍的,位于郑州农业路河南省实验中学门口,他们还是初入职场的二十多岁小伙,风华正茂。

  合伙人都是省实验中学初中同班同学,共同的文艺爱好让他们成了铁哥们儿,淘到好书、外国电影、老唱片总要互相分享。

  “那个年代资源比较匮乏,但是人情味很重。”书店合伙人之一伊宁说。如今,书友早已把人情味看成了这家书店的独特气质。

  即使后来上了大学,分散在北京、武汉、郑州,也经常相约到一个城市玩。毕业后郑州成为大本营,没事就能随时约着喝酒、打台球、搓麻将,只是时间久了,这样的相聚方式会感到有些无聊。

  为何不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酒桌上的闲聊让几位兄弟动了心。

  他们想起了中学时一起泡在三联书店的时光。彼时城市之光书店也刚开业不久,独立书店的气息很合他们胃口。

  就这样,大学毕业两三年后,他们计划将多年的友谊凝聚在一个天堂般的地方——书店。

  当时,远在北京的伊宁接到了这帮同学“共商大计”的电话,工作尚未稳定的他,毫不犹豫就回到郑州,成为初创的四个合伙人中后来唯一全职打理书店的人。

  下班后的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走街串巷考察选址。刚开始,动辄数万的转让费让他们有点灰心,直到路过再熟悉不过的母校南门口,发现一处闲置的50平方米的门面房,无转让费,租金可以承受。除了纪念自己的青春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给学弟、学妹一个理想的阅读空间。

  讨论书店名字时,其中一人的女朋友提议“书式生活”。众人一琢磨,将“式”换成“是”,如此更有意味。那句“Toreadistolive”的宣传语也沿用至今。

  此时电商已经风生水起,实体书店普遍感受到狼来了的忧虑,而这几位经商“小白”,带着一种“玩”的心态,逆市入场,每人投两万多元,从零开始,跑建材,搞装修,打听进书渠道。

  2008年3月18日,书店正式开业。大家最初也做了最坏的打算,觉得书店能开三年就是胜利。

  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兴趣和回忆都装进了这间小屋。有的将家里的黑白电视、老式收音机搬了进来,有的贡献了收藏多年的老唱片、画册。书都是几位合伙人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书城一本本挑出来的,摒弃经管、励志、心灵鸡汤类,留下的都是精选的人文社科类图书。

  “有些好书,知道卖不出去,但还是想摆出来,相比卖书,更大的成就感是用自己最希望的方式,影响了一批孩子。”伊宁说,书店到现在还有保存了十年没卖出去的书。

  书店主要人流量是学生,一天进店至少两三百人次,有些学生书友还主动帮忙打扫卫生。伊宁还记得5·12地震那天,书架的强烈晃动让店内看书的学生们抬起了头,“我说地震了你们赶快出去吧,那帮小孩说,死在书店总比死在网吧里强”。

  抓住青春的最后一次疯狂,满怀热忱的合伙人私底下也曾立志要做“城市的精神场所”。他们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法文单词,一个个用报纸拼接出来,喷漆绘制出一个黄底黑字牌子,摆在了书店里。

  谁也没有料到,这块牌子后来会见证书店的两次搬迁,如今被挂在了东风路新店的楼梯口。

  2014年过了春节,农业路修高架沿线拆迁,书店搬到了郑州宋寨南街。新店意味着重新投入资金装修,书店本就勉强维持,这时两位新合伙人加入进来,其实还是那帮玩在一起的同班同学。

  转眼,书店走到了第11个年头,可几位合伙人却依然觉得自己是这个行业的局外人。

  没把经营书店做成生意,当郑州书店开的面积越来越大,做出品牌的独立书店忙着开分店的时候,书是生活像是内向的孩子,与世无争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摸通了书店经营的各个环节后,考虑到以书店为生不太现实,伊宁退出了管理,完全交给店长日常打理,自己另谋了份工作,而店长也多是兼职。合伙人的意义,更多时候是在书店艰难时往里边贴钱。

  2

  吃百家饭长大的书店

  这种单纯的书店,就像是君子之交,去与不去,都在那里,像一位好友静静地等着你像一位好友静静地等着你。。

  4月13日清晨,一位老先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吃力地拎着近两米长的不锈钢门牌,气喘吁吁地走进书店,说:“我把老店门口的指示牌送来了!”

  原来,当天早上,老人路过宋寨南街,发现书店迁走了,但临街墙壁上还挂着“书是生活书店由此上楼”的指示牌,他从附近工地找人用工具帮忙拆下后,打车给新店送来。

  这一幕让店员卡卡吃惊不已:“老人说话走路都比较费力,这么远是怎么过来的,还爬了四层楼梯。”这件事让她想起了在书店日志里读到的一句话:“她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在书店待久了,不自觉地会把这当作另一个家。”

  回到那顿讨论书店关门的午饭,事情的后续是,当晚,合伙人们不约而同来到书店,坐在书店里翻看着留言簿上的点点滴滴:

  “这种单纯的书店,就像是君子之交,去与不去,都在那里,像一位好友静静地等着你。”

  “十年前,我高一,经常和朋友相约在书是生活。高考之后那晚,专门去书是生活看书到十点多,书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时候激动的心情,记忆犹新。现在,我已经研究生毕业一年多了……有点恍惚。”

  “在这里读书自习的日子,抚慰过心灵,度过一个又一个坎。”

  “过去了这么久,我也改变了许多,可是我知道它一直都在那里。说是我的疗伤之地也不为过,它见证了我最狼狈的时候。”

  11年的留言簿,已经满满一箱,里面珍藏着许多人的记忆、情感。几位合伙人越看越觉得温暖,越看越觉得心生胆怯。“不行,书店还是得开!”富贵不自觉地说出了声。

  第一次感到书店不只属于创办人,是在2014年书店在农业路面临拆迁时。消息刚传出,多年不见的书友们,纷纷打电话询问,出主意,帮忙找房子,比老板们还着急。最终是一位书友牵线推荐了一处免房租、只用交水电费的场地,解了燃眉之急。

  可仅过了4年,书店却又迎来了一次告别。总不能不辞而别,书店策划了跨年夜,特别安排了合伙人与书友们围桌夜话。合伙人们提前定了调:不要煽情。结果,书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为书店出谋划策,越说兴致越高,直到新一年的凌晨。

  书店例行的“周六侃电影”,最后一次特意放了电影《步履不停》。虽然前方还是未知,但大家已经决定书店要步履不停地走下去。

  第二次危机,又是在书友们帮助下度过的。今年3月底、4月初,迁移到世玺中心、建业凯旋广场的姊妹店陆续开业。东风路店算是主题店,农科路店算是活动店。两家都是借居在书友的店内,“店中店”减轻了房租压力。

  自称是“书是生活小迷妹”的逢一,便是提供场地的其中一位。10年前,19岁上高三的她,在书是生活见到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见席地而坐看书,没人赶的书店;第一次见书店门口挂有各种各样装饰;第一次见留言条。

  得知书店要搬迁时,逢一正在筹备一家综合生活场馆,便主动联系上伊宁,发出了邀请。也是这次机会,她花了一晌午,从一堆留言簿里找到了10年前自己写的话。“真没想到,这么多年,书店搬迁两次,依然保存完好,感觉时光没有溜走。”

  说起来,逢一的创业也深受书店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合伙开书店这种事,只是想想就觉得很热血,所以我后来大学时,就和同学合开过咖啡馆”。

  有想过这家书店会消失吗?“不可能!我们书友不允许它消失的,书是生活已是我们心中的记忆符号。”这个问题,让逢一有些激动。

  走进书是生活东风路店里,与那些刻意营造出来的文艺范儿不同,几乎每件摆设背后都有一段书友的故事。

  不大的书店里,有个书架摆满了用牛皮纸包了书皮的书。这是2017年6月的一天下午,一书友悄悄将一摞书和一张小纸条放在书店门口,署名是“来自一个想和更多人分享好书的小粉丝”。

  另一侧摆放的一台老胶片播放机与几套胶片,是2018年第一天,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几位工科帅哥送的。前不久新店开业,对方又跑着送来了件小型雕塑。

  书店的很多插画也都是书友们画的,T恤衫、帆布包的设计无不蕴藏着书友们的创意。多年前书友的照片与农业路10号附17的门牌等挂在一起,成为书店共同的记忆。

  “这里很像一个共享空间,大家各自发挥所长,一起成长,书友们也是合伙人。”卡卡说。

  3

  在外吃饭没有在家自在

  虽然商场里的书店装饰得很漂亮,书选得也很好,服务也很细致,但是你始终觉得它是商业,你和它始终隔着一层,它是在服务你,就像在外吃饭没有在家吃饭自在。

  书店有个微信群叫“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处”,30多位成员都曾在书店当过店长或店员。最近一个多月非常活跃,新店开业的许多大事都是在这里讨论出结果。

  “老干部”古昆年是前任店长,为了开业展览,特别贡献了私藏多年的世界文学主题邮票和书友们分享,策划了“世界文学漫‘邮’指南”展览。其实,古昆年只在书店工作了半年,几年前因为工作上想休息一下,恰好之前的店长要离开,想着离家近就接受了老板的邀请。

  “我从没有离开书店。觉得它一直在那里,没有变过,就是熟悉的感觉。”书店对他来说,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新店开业前一天,在一家教育机构做老师的文静,牺牲周末时间来帮忙,裁剪花枝,布置花瓶。“书店改变了我,这可能就是缘分。”当初来书店,是因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舒心。性格内向的她,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但做店员的经历,让她发现自己是可以与人愉快沟通的。

  如今的小当家卡卡也有类似经历,2015年毕业,做过几份别的工作,却总感觉生活被“卡”住,出于职业生涯的考虑,她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来到书店,还特意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书卡卡”。

  “很多店员来书店不是为了挣钱,大多是因为喜欢,或是为了调整生活状态。”合伙人之一阿威说。

  合伙人从未管过账,店长直接给店员发工资,缺钱了几个合伙人一起凑,挣了钱就用来买书。

  到了暑期,书店还面向大学生提供实习店长的实践机会。通过报名、分组,书店就完全交给在校大学生运营两周,可以策划活动折腾,合伙人还会主动帮忙找资源,让实习店长的创意落地。

  一名大四学生过渡期时在书店工作了一阵,后来去银行上班领了工资后,还悄悄把书店支付过的工资拿出来,放在袋子里藏在书店的花盆里还回来。还有一位拆二代,有十多套房产,但就是想来书店体验生活。

  开花店、开书店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富贵不止一次直言相劝:“作为一个经营者和一个读者完全不一样,一旦爱好变成了职业,可能琐碎的事情就冲淡了那种幻想。所以我们想让书店像是一个交互的平台,让更多人能来感受。”

  全民阅读升温的大背景下,资本也逐渐涌入书店业,商业综合体里开书店成了常态,上千平米的大型书店的消息不断传来,一些老品牌书店背后,都有了资本的支持。来找书是生活寻求合作的人也不断,但合伙人们心态谨慎。一位愿意提供上千平方米场地的合作,他们三思之后竟然婉言谢绝了,理由是只开过小书店,大书店难以胜任。

  他们自己深知,这样的小书店和别的书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人情味儿。

  正如古昆年的感受:“很多书店你不知道谁开的,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公司运转,有很大一个体系在里面。个人开的自然有人情味儿,因为你是在和一个具体的人对接。虽然商场里的书店装饰得很漂亮,书选得也很好,服务也很细致,但是你始终觉得它是商业,你和它始终隔着一层,它是在服务你,就像在外吃饭没有在家吃饭自在。”

  窗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店内静谧安详、书香袅袅,这是农业路店留给富贵最美好的记忆,“仿佛书店门一关,外面的喧嚣全都与自己无关了”。

  小书店走过的11年,郑州人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街头的报亭不见了,手机阅读占据主流,一天走进书店的人从几百人缩减到了数十人,最冷清时一天只有一两个人。时代洪流之中,书店显然不能独善其身。

  事业仍在初创阶段的伊宁说,书店是他唯一有成就感的地方。其他合伙人听完赶紧补充:“有这么多喜欢书店的朋友,成就感也是我们的动力。如果书店关门了,这点可怜的成就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度过了第二次危机,从青年步入到中年的合伙人们,需要避免第三次危机的出现。借着新店开业的时机,他们决定实行轮流合伙人制度。

  “主要是想让大家都操心,书店就像我们的孩子,抚养孩子不能只给赡养费,还要付出时间陪伴。”富贵说,书店有那么多人关心,老书友、老店员都是合伙人,所以想关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既然大家这么在意,就应该花费更大精力去守护它的成长,让它有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的能力。


2019年04月20日08:42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责任编辑:张馨予